《傳神之難在目》

吳秀麗2013工筆人物花鳥展
周道子
font print 人氣: 6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工筆畫家吳秀麗女士自一月初起,於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展出她近年來的精心創作,內容包括人物、花鳥及動物等數十件,畫風華麗卻不失典雅脫俗,純熟的傳統技法中又溶入鮮明的時代精神,展現出畫家的深厚功底和對藝術的獨到心得。

吳秀麗獨特的身世背景也十分特別,她生長於上海,父親卻是道地的新竹縣北埔人,1947年被國民黨徵調到中國,直到1988年才落葉歸根返回台灣,她與家人也於1994年陸續回台,定居新竹縣竹東鎮。

從小即受專業繪畫訓練的吳女士,自中國美術大學南京分校畢業後進入國家畫院專職創作。作品多次獲獎,包括1980年《千里共嬋娟》獲上海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國畫展入選,1997年《歸心似箭》獲香港回歸畫展一等獎,1998年《南海觀音》獲第二屆新竹縣美展國畫組入選,1999年《銀盤棲鷺》獲第十五屆全國美展國畫組入選,2000年《月是故鄉明》獲新竹縣美展國畫組入選等。1994年設籍台灣,目前定居新竹縣竹東鎮,計有十件作品獲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典藏。返台仍創作不輟,畫齡至今至少有40餘年。

她的中國工筆畫能夠溶入西方的光影、透視等寫實手法,雅緻的用筆設色中毫無匠氣,加上民俗工藝的鮮麗色彩和連環插圖的敘事與抒情,可謂雅俗共賞。花鳥、人物、動物,兼具真實感與裝飾性,追求完美形式的同時不忘賦予生命和內涵。

畫展以「傳神之難在目」的蘇東坡名言作為主題,自是畫家對於《傳神》有一定的體認和自信。畫展中的《貓》系列,最是吸睛的亮點。觀眾驚嘆於這些可愛貓咪的生動可掬,除了毛茸柔軟的體態之外,鬍鬚和眼神更見畫家功力。特別是以西方焦點透視結合散點透視表現貓咪的凝視,為「傳神」找到了新的詮釋— —既能表現水晶般透亮的光澤,又能使貓咪的精神靈氣透過眼神聚焦活生生的表現出來。作品《美與思》、《窗外》中,貓兒都有在思考和觀察的神韻。其中一幅貓兒抬頭仰望蝴蝶,澄徹有神的兩眼準確聚焦在上,堪稱一絕。畫家也把情感投射畫中,貓兒們仿佛也人性化了,令人愛憐。


吳秀麗工筆畫貓『窗外』。

人物畫多取材自古代歷史美人(如西施、王昭君等);但也有反映現代潮流時髦女性的作品,創意十足。畫展中同時展出以吳女士作品設計出的文創產品,如絲巾、陶板,靠枕等頗受歡迎。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局部。

畫展將一直展出至2013年2月26日,歡迎愛好藝文的朋友前往欣賞。@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台灣嘉義報導)魏滔老師工筆畫個展,刻正在嘉義市立博物館3樓藝術空間展出,展出上古神話49幅,山海經60幅,展出期間9/14至10/2每星期六下午2時安排導覽活動,由魏滔老師親自解說,9月18日也現場作解說,讓參與民眾猶如彷彿置身在上古時代。
  • 鄭玉卿成立的雅品工筆畫社15、16兩日在洛僑中心舉辦工筆畫師生聯展,51幅畫作,花鳥、人物、蔬果、魚獸等等,充分展示工筆畫的不同韻味。並以一幅師生聯畫的「百子千孫賀萬年」,一百隻各具生態的鴨群,來慶祝中華民國精采一百。
  • 台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心明白-游景翔個展」,15日開展。藝術家游景翔取材貝殼、葫蘆、刀柄雕塑心經,及礦工模樣的黑色鉛筆芯,細膩的創作,許多都須透過放大鏡,才能看清作品的細微之處。而其對宗教的喜好,也大量投注在藝術創作中,常見以達摩、經文及佛像為題材,將神佛的美好展現給大家。
  • 創意彩繪讓學習者能發揮想像力,然後具備畫面統整的能力,運用多元的表現方法,更對於物體輪廓的掌握與色彩的運用,及對於色彩的敏銳度,表現出有層次差異。工筆畫為國畫中最為細膩的一種畫法,其所表現出來的畫,總是那麼自然又那麼優美。而且學習工筆畫不僅可人陶冶心情,更有修身養性之功能。
  •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非科班出身,國中老師江碧蘭在台中大墩文化中心,舉辦個人第三次畫展,她以英文老師露西的西方思維,浸潤中國水墨畫28年,在女性纖細、柔軟、敏感特質中,一路從寫意到工筆 ,再到工寫並用、自然融合,作品多元繽紛,纖細的工筆鳥獸筆觸,在大色塊間透出趣味,又引人深思。
  • 位於紐約曼哈頓心臟地帶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開館以來,坐擁1800件館藏,一直是美術與歷史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歷經5年、斥資3.3億美元整修與重新規劃的博物館終於修繕完畢,4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不僅一樓標誌性展廳煥然一新,更首次開放原為私人住所的二樓,並推出一系列嶄新的展覽、裝置藝術與公共活動,並開放一座可容納218人的全新音樂廳。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