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3a烦 - 体育

金色鄉情金雕師 吳卿

文/Mia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吳卿
font print 人氣: 265
【字號】    
   標籤: tags:

吳卿是台灣少數的金雕師之一,從觀察、飼養螞蟻開始,吳卿以其木雕技術為基礎,將黃金雕刻成細膩、精緻的藝術品,增加收藏及欣賞價值。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正展出他的作品--金色鄉情,及另外9件吳卿90年代的創作。

刻螞蟻7年 習得精雕之技

吳卿1956年出生於台灣嘉義,17歲開始學習木雕,19歲那年他在河堤旁散步,發現幾隻螞蟻合力在斜坡上搬運一顆壁虎蛋。看到螞蟻居然能抬起比它們體積大上數倍的壁虎蛋,使得吳卿對螞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他養了一窩幾百隻的螞蟻,藉此觀察螞蟻的生態、習性和構造。他觀察到不同蟻類有不同的習性,個體間雖有情緒好惡,卻能團結一致、彼此分工合作,成就一個公平、合理的螞蟻社會。

吳卿自此開始著手雕刻螞蟻,他花了整整7年的時間,才完成25件精細的木雕螞蟻,在失敗與挫折中,他領悟到用刀的訣竅、精雕的力道和木材的選用。吳卿能夠將木材削成薄如紙片,32歲時他在台北市立美館舉辦特展,發表「螞蟻」系列的精雕,從此打開木雕創作的知名度,更應邀到日本展出。

精緻木雕技術 揚名海內外

吳卿享譽海內外的「精緻木雕」,是極為細膩、寫實的精工巧雕技法,亦可稱之為「毛雕」或「遊絲毛雕」。此種技法可刻出細如毛髮、絲般的刻線,藉此來表現昆蟲的羽翼或人體的肌膚質感。由於困難度極高,加上需要高度的專注力、恆心及毅力,因此鮮少有人會這門技藝。此外,為了刻出細膩的紋路,雕刻刀必須銳利堅硬,才能刻出纖細流暢的紋路,吳卿因此而改良雕刻刀,提升精細度。

吳卿從24歲開始,嘗試著將精緻木雕,轉換成金屬材質。他在歷經6次開模失敗後,終於在28歲時成功翻鑄第一隻白銀螞蟻。成功之後,考慮到藝術品的保存性,33歲時他嘗試使用純度99.99的黃金,自此開啟了他的金雕之路。

99.99純金作 打破世界紀錄

吳卿投入許多心血,試驗各種製作方法,並研究材質特性、呈現效果。他發現摻雜銀、銅後,作品容易產生氧化現象。因此他使用99.99純金,在攝氏1,200度以上的高溫中接合,使作品表面質感均勻完美。黃金的延展性可鎚打成比紙還薄十幾倍的金箔,1公克的黃金也可以拉成4千公尺的金線。他的作品中,最薄的僅達0.3釐米,打破世界金工0.7釐米的紀錄,其令人讚歎的高難度技術,薄如蟬翼的透光之作,也備受國際矚目。

金雕藝術是「既雕且塑」、工序、工法繁複的技藝。首先必須將木雕作為基本原型,以此翻成可以套印的金屬模具,或可重複翻蠟的矽膠模具。後用這個模具,以高壓模印或是脫蠟、翻鑄,將作品的組件一一完成。最後用高溫的焊接機,將組件一一熔接組合。冷卻後,以毛雕的手法修飾完成。

瓜瓞綿綿 故宮博物院館藏

吳卿最著名的一件大型作品--瓜瓞綿綿,是台北故宮博物院首次破例,以典藏經費收購「在世」藝術家的作品。這件長2.8公尺、高1.2公尺的作品,是世界上少見的精緻大型金雕作品,有238隻螞蟻、蝴蝶、螳螂、瓢蟲爬滿三株苦瓜藤間。

2007年,他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之邀, 完成金雕「鄉情」(生生不息), 成為傳統藝術中心的鎮館之寶。2010年接受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之邀, 完成金雕「東吳大翼戰船」, 是史上首件以黃金打造、 再現歷史文物之作。

吳卿的創作以精緻、寫實為主,再加上他虔心學佛,使得創作更具探討人生之意。他希望未來能成立吳卿美術館,讓收藏多年的作品、藝術資產傳承下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蔡宗勳╱嘉市報導〕以螞蟻雕刻享譽國際的雕刻家吳卿,返回嘉義故鄉舉辦「從花蟻世界看人生三味」木雕金雕展覽,其中十五年前創作的作品「破甕」因搬運不便,係首次公開展出,民眾前往觀賞時,不妨仔細品味鬼斧神工之美。
  • 吳卿是故宮博物院破例收藏當代工藝品的首位金雕創作者,一九五六年生於嘉義縣新港鄉溪北村,他的作品之所以普獲收藏,在於他能以精湛金雕工藝展現「微顯宇宙中的宏觀」。
  • 【大紀元1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十四日電)目前於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舉辦的「台灣金工大展」,今天邀請金雕大師楊燦豪現場示範講座。楊燦豪雕刻的迷你黃金高跟鞋,金光閃閃,曾有酒店經理一買就是十二雙,送給旗下十二金釵。
  • 首次來台開展的蒙古金雕工藝大師奧其爾‧額爾登楚倫,帶來最受蒙古人尊崇的佛像「綠度母」。他今天說,「綠度母」是所有佛像的母親,雕刻「綠度母」特別能感受到內心平靜。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