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聲錄

聆聽巴爾德 思索人生中場

文/林鴻 圖/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6月不僅是一年當中時序變換的中場,也是許多畢業生、求職者轉換跑道的季節,走在熙來攘往的街上、轉開電視,都能感受到希望、無助與徬徨交雜的氛圍;這時我們不妨把心境暫時交給音樂,或許從中就能得到些許解放和靈感。

巴爾德音樂學院管弦樂在年中於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的音樂會,演出莫札特的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K.365與馬勒第五號交響曲,該場音樂會所安排的兩首曲目深具巧思。

莫札特的逆向創作

莫札特創作這首雙鋼琴協奏曲前,剛結束了約一年半的曼漢與巴黎之旅,當時正值失戀、在巴黎求職不順、又遭受喪母之痛。在生活抨擊下,他最後還是選擇回歸到最熟悉的故鄉,這時他在創作上也有臻於圓熟的理念。

莫札特在人生窮困潦倒的時候,逆向創作歡愉的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各樂章中第一鋼琴與第二鋼琴輪流對話,這是回顧,也是對未來展望的鋪陳;數段裝飾痕跡,見證這趟異國旅途對莫札特的啟發,讓他在困境夾縫中不放棄扎根、新生。

馬勒的豁達與希望

馬勒在第五號交響曲創作期間,正逢健康狀況不佳、樂團繁重事務讓他心力交瘁。第一樂章「送葬進行曲」暗示著混亂與顛簸,頹廢的氛圍漫延到第二樂章;不過無止境的失落情緒終究會散去,法國號在前兩個樂章,晦暗、浩空的聲響中劃出一道曙光;如夜曲般的第四樂章讓人開始整頓、療癒心緒,而第五樂章則充滿著豁達與希望,對於未來懷抱著蓄勢待發的積極態度往前邁進。

這兩首樂曲彷彿歷經一場狂風暴雨,展現出莫札特與馬勒突破陰鬱、走向光明。旋律如晚霞般有深刻的層次感,粒粒音符也如洗滌後的星光,格外清澈透亮。這兩首樂曲是莫札特與馬勒兩人,在音樂生涯、人生中的重要分水嶺。

他們各自展露出最真誠的性情和智慧,坦然面對窘境;我們甚至不難發現,這兩首樂曲裡都摻雜著對身旁親人的情意,告訴聽者,轉捩點也許是讓我們在岔路中試著找回人生的某個原點,而這原點可能只近在咫尺,並非遙不可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莫札特經典歌劇《唐喬凡尼》被西班牙由導演卡洛斯索拉(Carlos Saura)執導,將以同名電影搬上大螢幕,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饗宴。
  • (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台灣嘉義報導)國內第一次以傀儡戲來演出歌劇,別出心裁、令人驚艷新奇的戲偶展,從即日起到3月31日在嘉義市博物館一樓特展區展出,在曾維民老師所策劃推出的戲偶,作品計17件,是每尊戲偶都是經過月餘時間才製作完成。特地為劇中人物量身定做,凸顯出劇中人獨特的個性、特色。戲偶全係木頭雕刻而成,高約70公分,眼睛嘴巴都會動,在操作者牽引下生動活躍。
  • 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位於「維也納的心臟」舊城區中,數百年來一直是維也納的地標與精神中心。當地人親切地叫它「steffl」(可愛的史蒂芬)。大教堂於西元1997年慶賀八百週年的紀念。總長352米、有137米高,位居德國的柯隆大教堂之後,是全世界第二高的哥德式尖塔教堂。
  •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明晚將舉行「台北愛樂百年經典音樂會」音樂會,由指揮安德爾斯˙德爾夫斯(Andreas Delfs) 帶領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演出布拉姆斯、莫札特名曲。
  • 美國巴爾德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將展開2012大規模亞洲巡演,7日以台北為首站演出「鍵構巴爾德」音樂會,之後陸續前往香港、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武漢等6大城市。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