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聲錄

綠島北岸隨寫 聖桑〈水族館〉

文/林鴻 圖/Photos
font print 人氣: 51
【字號】    
   標籤: tags:

前年春末到綠島旅行,遙自西邊中央山脈稜線的溫柔天光,與太平洋浪花同時觸摸我,那美好的一刻令人難以忘懷。傍晚,我一人緩走在礁岩群間的獨磚道,退潮後的珊瑚礁岩清晰可見,彷彿成千上萬的天然水族箱﹔繽紛色彩隨著溫度開始分秒萬變,畫面定格腦海中,持久未逝。

那次體驗使我聯想到法國作曲家──聖桑所作的《動物狂歡節》中的〈水族館〉。

小提琴與長笛旋律描繪優游的魚兒、隨波搖曳的海藻﹔雙鋼琴交織出圈弧相伴的漣漪和波痕﹔鐘琴聲如魚鱗般閃亮、珊瑚岩的色澤隨光影消長,浪潮一來,魚兒們便紛紛躲入岩穴。聖桑透過樂器細緻地描繪水族館生物的動態,在捕捉瞬息萬變的光影上描寫更是細膩,樂曲線條流動明亮,韻律層次豐富。

在綠島北岸聆聽、聯想〈水族館〉一曲,隨著不同時辰,自然營造出色溫轉換的感官效果:凌晨晨曦的灰靛神祕、正午日光下的湛藍豔麗以及傍晚餘暉的金黃耀眼。同首音樂、同個地點,日夜晨昏的轉移,便隨之改變聽者的心境與視覺世界。

連媒體影像技術中都難以完全掌握的「光」,聖桑卻能以最單純的動能旋律,自由地賦予光影無限的變化,這或許是聖桑真心地替水族館裡的魚和其他水生物種,描寫出回歸自然的渴望吧?而我們,是否也該從日益混濁的海洋、空氣與心境中,找尋一塊最自然的淨土,將最深刻的感動放回最真實的歸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國海軍將一棟位於亞特蘭大的水族館,設計成海軍的復健場所,受傷的軍人和上千條美麗的魚類、鯨豚遨遊水中,透過戲水達到復健目的,一舉兩得。
  • 林宥嘉8月4號飛韓國參加第九屆亞洲音樂節,演唱地點是正在麗水舉辦的2012年世界博覽會的場館開唱,林宥嘉在開唱前把握時間選了水族館參觀,一名貼身保鑣跟隨。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音樂】春王正月——淨泉音樂原創
  • 從自然界到文化領域,我們的世界是如此包羅萬象;然而,有些共同的元素在其中穿針引線,其中之一就是弦樂器,它幾乎出現在所有的文化中。有些弦樂器聽起來相當古雅,有些則令人心神嚮往,而有些則似乎能傳達所有的情感。
  • 音樂:感恩創世主 ——淨泉音樂原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