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同慶硯雕展 再現古硯風華

font print 人氣: 5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7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將書、畫、印匯成一爐,融於硯雕製作。「臥硯忘塵憂,黃同慶硯雕個展」正在台中大墩文化中心展出到7月25日。從第一件作品「竹月硯」雕出竹子、月亮,顯出樸拙之美,現場80餘件精緻巧妙的古月硯、聽雨硯、清風如意硯、蟬形硯、雲龍硯、君子硯等,展現「文人硯」典雅、脫俗的韻味,再現古硯風華。

黃同慶早期跟隨書法家馮憲民學習隸、楷、篆,10年前受陳重威篆刻啟蒙,再經蘇友泉老師指導,篆刻技巧更上層樓,從此愛上金石印刻。

非藝術科班出身,生性愛質樸與自然,目前任職中學教師的黃同慶說:「自小對石頭就情有獨鍾,所以在臨摹學習書法之餘,就將愛石之情,經一刀一琢,將傳統書房中的硯台透過石雕呈現,藉以傳達文人對器物追求的文化、美學、工藝。」

黃同慶將書、畫、印匯成一爐,融入於硯雕製作。石材選擇除了採端石、歙石外,主要以台灣螺溪石為主,也遵照古法工序製作泥硯與漆砂硯,呈現不同風貌,再現古硯風華。黃同慶認為,硯雕藝術歷久彌新,希望作品能傳承給喜愛把玩文墨筆硯的後人,三、五百年後,仍能欣賞到他的硯雕。

黃同慶展出的作品多屬文人硯,作品以圖案命名,其中「太鼓硯」取自廣東肇慶的「端溪石」,刻成鼓形,上有248個鼓釘,寓意擊鼓如雷,春雷乍響、萬物復甦。展場上80餘件作品的做工細膩、精準,樣式具巧思,各有千秋,值得細細品味。

(責任編輯:羅令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4月6日訊】(據中廣新聞報導)曾榮獲全球文化薪傳獎的彰化縣籍硯雕大師董英豐,因心肌梗塞,經送醫急救後仍不幸往生,享年五十五歲,留下沒有工作的妻子與年僅四歲的女兒,家境立即陷入困境,藝文界研議發起義賣紀念會,希望各界能伸出援手。
  •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20日電)又一場本土藝術饗宴將登場,兩屆「文馨獎」得主董坐5月1日起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展出典藏40餘年的螺溪石硯雕刻藝術創作精品,展期到7月30日。
  • 位於紐約曼哈頓心臟地帶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開館以來,坐擁1800件館藏,一直是美術與歷史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歷經5年、斥資3.3億美元整修與重新規劃的博物館終於修繕完畢,4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不僅一樓標誌性展廳煥然一新,更首次開放原為私人住所的二樓,並推出一系列嶄新的展覽、裝置藝術與公共活動,並開放一座可容納218人的全新音樂廳。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