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的感悟

敬纸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石雕作為一種雕刻藝術,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其中最常見的要數石獅雕刻。在古代,石獅多見於佛教寺廟,帝王將相的府邸,或者是官府的衙門,到了元代以後百姓家庭才有使用。

因為石獅有鎮邪的作用,到了現代應用就更加廣泛,而石獅也逐漸演變為石雕獅子和銅鑄獅子。

中國的石獅造像與真實的獅子有很大差別,現實中的獅子是百獸之王,不怒而威,而雕刻的石獅卻神態各異,樣貌不同。曾經到北京旅遊,去頤和園,從正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藏教的建築,建築前廣場上有兩隻石獅,撫摸著石獅的石爪,端詳著石獅的雙眼,突然感覺這石獅很熟悉。心中顯現出兩個字--老臣。

幾百年過去了,這兩位老臣歷經風雨,依然在這裏忠實的守護,這忠心可表日月,令人敬佩。出了後門,是一對年輕的獅子,說年輕卻跟正門的獅子歷史一樣長,雖經百年,依然難掩風采,眼神中透著精明強幹。

到了八大處公園,這裏有八個大的寺廟,雖是歷史遺跡,經過現代人數次翻新,完全沒有了古跡的模樣。這裏的獅子給人的感覺卻不是很好,光鮮的外表下,顯露的卻是一副詭詐的眼神。表面莊重,其實詭詐,這也表現出雕刻者的心態。雖雕刻之物於信仰有重大意義,但雕刻者想的卻是名利錢財,其所刻之物就無意中流露出詭詐之意。

從頤和園和八大處公園兩地的獅子比較,古代、現代的技術和神韻完全不同,古代確實比現代人技高一籌。可是還有一個地方的獅子,卻讓人望塵莫及了。多年前就有朋友極口稱讚故宮裏的一對獅子,我卻不以為然,認為天下雕刻獅子眾多,故宮的獅子也不會怎樣了不起。

可是當我一踏入乾清宮前的廣場,遠遠的就看到這一對銅獅,一種從未見過的靈氣在銅獅身上升騰而起,讓人心生歡喜。此時,我才明白朋友為何如此喜歡這對獅子,說實話,我也非常喜歡,呵呵。

從我見到它們的那一刻起,永遠難忘那逼人的靈氣。走近一看,這對獅子更是了得,高昂的頭顱挺起,卻偏偏俯視著下方,頭上的獅卷蓬蓬勃勃,一副睥睨天下,震懾八方的王者風範,赫然在目。這裏是皇帝上朝的地方,王者之地當然也要有相應的映襯,鎮守這天下中心的,當然就是天下獅中的王中之王。

(大紀元圖片庫)

三個地方的獅子各有特色,讓人感歎時光的流逝和石獅文化的源遠流長。自從有了這次的經歷,我才注意到獅子的表情來自它們的眼神,有的莊重,有的凶狠,有的老邁,有的癡呆,這些都反映著雕刻者的心態和境界。

最早的石獅源於佛法中的描述。記得釋迦牟尼佛說過「修煉佛法要如雄獅一樣勇猛精進」,所以寺院中大雄寶殿的兩旁,都會有兩隻勇猛的石獅,用來鼓勵修煉者要努力修行。

在佛教中,很多獅子都是佛菩薩的護法或是坐騎。其形像也許就是來自修煉者所見之獅子護法,在另外空間的形像,通過工匠在人間表現出來。所以,才會與人世間的獅子形像差異甚大。此乃神界之獸,非人間凡品。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神獸表現在人間,如龍與鳳,平常不可見,可是形像卻融彙凡間禽獸之優點。這也間接佐證傳統文化是神傳文化,帶有神界的各種思想和理念。

在傳統文化中經常講「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一個人做的事都能反映出這個人的心態、性格和人生閱歷。從修煉角度看,一個人做出來的任何東西都帶有本人的資訊,所以從雄獅的造像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工匠的心態,故宮裏雕刻獅王的工匠也可算是工匠之王了,因為沒有那樣的王者境界,也無法刻出這樣的王者之風。

欣賞神態各異的雄獅,我們不是在看獅子的本身,而是看獅子透露出來的神韻,表現在獅子之外的摸不著、看不到東西,也許這就是傳統文化的玄妙之處吧!

石獅所代表的內涵遠遠超越了它威猛的形像,更重要的,是在提醒人們它所代表的歷史和修行的因素,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修佛向善,返本歸真,從而啟迪人的佛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