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体育彩票 申请- 线上博彩全攻略
台灣當代畫家

謝宏達的《靜‧水‧禪‧心》(三)

金瓜寮溪水文之美
周怡秀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品畫如品人 新視野看老題材

畫由心生,猶如字如其人,一個畫家的作品若排除其他藝術以外的因素干擾,將會是較為個人特質、性格的體現。《靜‧水‧禪‧心》~金瓜寮溪水文之美是自然再現的寫實風格,然而觀者若仔細觀察,在這些畫面上,再現的已遠遠不是客體的本身或是對客體的「感官」回應;而是一個畫家通過不停的描繪、塗抹,不斷思索的過程。畫家將自然之景賦予特定的情緒,並經由創作者的詮釋,引導觀看者的觀感。謝宏達認為,繪畫應是以思想為根據,重意境的表現,畫家筆下真正要表達的是抽象的思維,並對現實生活中的美做詮釋,是一種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創造。

《靜‧水‧禪‧心》~金瓜寮溪水文之美系列作品,雖然畫面構圖色澤都非常真實,然則實際上在謝宏達作畫的過程中,每一處風景的選擇、顏色的明暗、筆觸的變化,都加入謝宏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山山水水都與我做了無數次情感的交流,我想突出的水波,想黯淡的植物,都不自覺的隨著我的情緒、人格特質而變化,因此在我創作此一系列風景畫最要講究的就是作畫時個人情感的投入。』『風景畫的表達更需要的是感情的投入和對自然的理解與對話。…自然生命在靜謐下所產生的力量是人類無法企及與想像的。』

《堅持》91 x72.5 cm, 2008, 油畫、麻布。
還沒有完全枯竭, 還沒有徹底蒸發,因為在被人遺忘的角落,仍有一股不肯放棄的「堅持」。

若從《靜‧水‧禪‧心》~金瓜寮溪水文之美系列中觀察謝宏達的個人特質,應會發現畫面中在處理石頭、淺灘、溪水或是樹叢的時候,畫家下筆精準俐落而毫不猶豫,決不拘泥於細小的部分重複琢磨。例如:石塊的明暗轉折面並非用細膩的筆觸去描繪,而是以帶有些粗曠的筆觸大膽俐落的作畫,因此近觀筆觸稍顯粗糙,然遠觀卻十分的生動、逼真,就如五代畫家董源的風格「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一般,會產生這樣的風格,當然和畫家一向不細膩卻率真而不矯飾的個性有關。

謝宏達將『老題材做新的詮釋』或許是受到Pearlstein的影響。人體是西洋畫中古老與常見的題材,可是Pearlstein的人體題材來自平民百姓,人體的姿勢也很隨意和生活化,所以在藝術史上被封為「新寫實主義大師」。

風景畫在繪畫的題材上和人體一樣,都已屬於老題材之列,謝宏達卻用的新的視野來詮釋,在自己感動於所處的環境當中,找到能夠表達畫家的思想情感的景致,以及畫家對於生活中「寧靜」的追求。現代人常置身於吵雜的都會中,難得片刻的清靜,想要逃離的衝動卻使謝宏達在創作上超脫出來,藉著表現野溪水波不興,清澈見底的平靜效果,以凸顯在自然中人類所能獲得的安詳寧靜和超然。色調則以明快的色調來表現大自然的秀美,體現水的靈動、婉約,著意使用亮麗的綠色系,使靈動與祥和間互為矛盾與互補,以加大畫面的張力;同時重視「意境」的雕琢,有別於其他風景畫著力在「景」的營造,這就是謝宏達的野溪系列在老題材上的新意和獨到之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07年入選法國沙龍的〈古蹟斜陽〉為謝宗興的水彩對開作品,畫面中可見邱氏宗祠 一隅,戶外的光線射入門扉敞開處,表現了光影的動靜,斑駁的柱子盡顯歲月滄桑, 觀者好似能感受畫中敬拜者的虔誠心念。
  • 端午連續假日,踏青何處去?想了幾個景點,但考慮天氣飆高溫,最後決定去坪林金瓜寮溪避暑,單純的溪邊乘涼或戲水,看魚悠遊,家人聊天。
  • 四分溪是台北市首條封溪護魚溪流,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今天表示,自去年初封溪護魚以來,目前四分溪的魚種相當多元,包括溪哥、紅貓等都已經復育成族群。
  • 《靜‧水‧禪‧心》~金瓜寮溪水文之美,是謝宏達在經過了國內外求學歷程的淬煉、雲遊四方的感悟、人生情感的起伏、靜思反觀的體察、以及豐沛的創作欲望的驅使,所畫出臺北縣鄉野的山澗野溪的感受,其中有畫家對人生的哲思、對鄉土濃郁的情懷,也有他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體認,更有他對藝術恆久不墜的追尋。
  • 由北加州臺灣學校聯合會(NCSALT)主辦的「第十屆北加州台灣青少年兒童文化夏令營」、於7月9日至13日(週一至週五),在南灣文教中心舉行。特邀兩位著名的畫家李可梅、書法家張梅駒將教授兒童彩墨、兒童書法;還有布袋戲偶表演畫圖及寫書法。
  • 對謝宏達而言,繪畫是人生、思想、心靈的寫照,二者相輔相成。藉繪畫可表達豐沛的情感、創作的慾望、對人文的關懷、對故土的摯愛、對人生的品味吟詠、對宇宙的發現與感受以及對藝術鍥而不捨的追尋,留下生命中的雪泥鴻爪。
  • 位於紐約曼哈頓心臟地帶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開館以來,坐擁1800件館藏,一直是美術與歷史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歷經5年、斥資3.3億美元整修與重新規劃的博物館終於修繕完畢,4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不僅一樓標誌性展廳煥然一新,更首次開放原為私人住所的二樓,並推出一系列嶄新的展覽、裝置藝術與公共活動,並開放一座可容納218人的全新音樂廳。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