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六合彩开奖网 - 体育
從台灣意象大展看台灣水彩畫的精進與發展

【水彩行家】作品欣賞選輯(中)

圖文由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27
【字號】    
   標籤: tags: ,

2006年1月1日「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正式立案成立,4月即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風生水起2006國際華人水彩經典大展」,4年來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兩度參與中國大陸與香港的交流展,並且在台灣定期舉辦作品觀摩研討會、寫生研討、發行水彩雜誌,辦理推廣教育,不斷的尋求與公部門合作舉辦展覽,2008年更促成兩塲次為紀念台灣水彩100年的大型展覽;我們終於發現台灣水彩界開始有明顯的進步,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畫家們,沒有包袱,勇於創新更令人耳目一新。

2009年「印象風城」展、「馬祖百景大展」、「水彩的壯闊波濤2010兩岸交流展」、「遊園尋夢-中正園林之美」、「2011杉林溪之美名家水彩展」、「建國百年-2011中華民國水彩大展」、「建國百年國家植物園之美水彩大展」等多塲盛大的展出均獲得盛大的好評,本文為「台灣意象水彩名家大展」作品欣賞。


梁丹卉 晨光中的住宅 56 x 76 cm 2011 梁丹卉表現晨光,天色微紅,薄霧中的住宅大廈美麗如夢境,其中的居民是否正在此夢境中作著美夢?


許德麗 舞獅 75 x 56 cm 2011 許德麗的舞獅想表達一股動與力的氛圍,藉此振奮自己!將筆觸、色彩和內在主觀的衝動緊密連結成為重點,主題變成了他與對象物「之間」,脫去了物象說明和繪畫學理的束縛,自由與暢快油然而興。


陳品華 錦繡大地 76 x 56 cm 2011 花東的女兒表現花蓮富里鄉八.九月是金針花盛開季節。一片燦金花海在翠綠山野.藍天白雲襯托下交織成動人的錦繡大地。這座宛如小瑞士的山丘,農民一路走來的艱辛就像後山先民拓荒史一樣難以言傳。但就是這種堅韌精神造就這片豐饒大地。


黃進龍 玉山杜鵑 56 x 75 cm 水彩、壓克力、紙 2008 玉山杜鵑生長在高山上,生長不易,體態曲折多變。黃進龍以大片的灰白,表現高山濃霧即將來襲,並配以米色山坡,襯托高山上玉山杜鵑的另一種孤傲與雅致。


劉子平 台灣蘭II -文化浮游 (失根的一代) 76 x 112 cm 2010 蘭花的「植栽」與「淺根性」象徵了台灣的文化處境-殖民特質的混血文化。強勢的歐、美、日文明侵蝕著我們自身的文化傳統,劉子平藉此想喚醒大家的麻木與無知,有如那失去文化土壤的「失根的蘭花」。


鄭治桂 蒼壁巧藏天影入──太魯閣峽谷 111 x 77 cm 2010 鄭治桂的作品蒼壁巧藏天影入,描寫太魯閣峽谷的深黝,是巨靈的擁抱;猙獰如獸,卻溫柔沈默,億萬年癒合不了的傷痕,是島嶼初生的印記…


甘豐裕 桌蘭峽谷 56 x 76 cm 卓蘭鎮大峽谷 是九二一大地震後台灣的新地景,河床切割沖蝕出長達約300公尺 深10公尺不等的峽谷景觀,峽谷兩岸岩層擠成水平裸露綿延,地形起伏蜿蜒,深潭淺池和小水瀑等景色。


郭心漪 金山風情 56 x 76 cm 2010 郭心漪在悠遊在台北金山的小漁港中,欣賞著靠岸休憩的漁船,發現有趣的保麗龍浮球怡然自得的形成一幅特殊風景靜物。


侯忠穎 都會紀實之機車文化78 x 54 cm 2011 侯忠穎關注在台灣滿街跑的機車,地狹人稠島嶼上,機車通勤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喧囂機車族背後蘊含著特有的台灣文化與精神。


簡忠威 永和九九年的黃昏 51 x 65 cm 2010 這幅畫是創作於九九年中簡忠威準備搬家之時,以他的工作室窗口景色為主題留下舊家的記憶紀念之作。


洪東標 白楊峽谷春晨 113 x 76 cm 2011 春晨漫步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白楊步道上,迷濛的山谷中有晨霧,有升騰的水氣,當陽光越過山峰,幽暗的峽谷忽然散射出清翠的亮光,展現在翠綠幽谷中的豔麗。


蔡秋蘭 辛勤 77 x 56 cm 2011 蔡秋蘭的辛勤表現辛苦的上一代守著家,守著園,貫徹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真理,溫飽了一家子人,也建構台灣人堅忍,勤奮的精神.。


李曉寧 水美系列─幸福 75 x 38 cm 2011 遠離了人跡足沓的喧擾,隱身在蓊鬱的林間,偶爾有幾片頑皮的落葉輕叩水面,卻沒有破壞這午后的寧靜。曾以為的美麗,應是萬頃煙波的壯闊,應是依偎在大山大河的水天一色。後來才發現,有茂林的呵護,有青蕨的相伴,這方池水多令人羡慕……。原來最美的事物不必走遠,最在意的人就在身邊,所謂的幸福不過是簡簡單單的相知相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介紹溫老師的繪畫風格之前,特別要截引一段水彩界大老,也是溫老師的恩師—鄧國清教授所解析的論述;將更能領會溫式風格的脈絡軌跡… 國清老師指出:『溫老師對於後期印象派三位大師—塞尚、梵谷、高更的畫風,情有獨鍾。塞尚的面與面的結合,表現立體的質感之美。梵谷的明豔色澤,以及充滿生命力和躍動的筆觸與線條。高更那原色的喜悅感,大膽的平塗色塊,和繪畫走向裝飾性、明面化,並將形體概念化。讓溫師無時不浸潤於名家的法度裡,頗得繪畫的精簡原則,和追求完美的理念。』
  • 在欣賞溫老師的水彩作品時,首先一定會被畫面中豐沛自然、高雅耐看的色彩佈局所吸引。也常令人驚嘆於如天外來筆之用色,是那麼得貼適與舒服。特別在類似色的細膩微調間,讓人如入印象派大師們的色彩花園中,自在地在光與彩的交織中漫舞、沉醉。
  • 熟悉溫老師的朋友都知道,老師手邊隨時都備有寫生的紙筆。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三兩分鐘的空檔,鐵定提筆寫景。時間長,一張精彩完整的速寫佳作,就在振筆疾書中應運而成。若時間短促,一支草、半棵樹也都能信手拈來。溫老師表示:大量且不間斷的速寫練習,可提高敏銳的觀察力和洞悉景物的架構能力。在繪圖表現上,能有更精準的造型刻劃與表達能力。時常習之,筆法肯定、線條自由。
  • 熱愛繪畫與教學的溫瑞和老師,用藝術的雙手,圈緊每一位鍾愛畫畫的學子。將半生絕學揉注其中,讓學生在和風的吹拂下成長茁壯。我想,對於溫老師和他的學生群來說,都應是一種幸福吧!
  • 2006年1月1日「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正式立案成立,4月即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風生水起2006國際華人水彩經典大展」,4年來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兩度參與中國大陸與香港的交流展,並且在台灣定期舉辦作品觀摩研討會、寫生研討、發行水彩雜誌,辦理推廣教育,不斷的尋求與公部門合作舉辦展覽,2008年更促成兩塲次為紀念台灣水彩100年的大型展覽;我們終於發現台灣水彩界開始有明顯的進步,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畫家們,沒有包袱,勇於創新更令人耳目一新。 2009年「印象風城」展、「馬祖百景大展」、「水彩的壯闊波濤2010兩岸交流展」、「遊園尋夢-中正園林之美」、「2011杉林溪之美名家水彩展」、「建國百年-2011中華民國水彩大展」、「建國百年國家植物園之美水彩大展」等多塲盛大的展出均獲得盛大的好評,本文為「台灣意象水彩名家大展」作品欣賞。
  • 位於紐約曼哈頓心臟地帶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開館以來,坐擁1800件館藏,一直是美術與歷史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歷經5年、斥資3.3億美元整修與重新規劃的博物館終於修繕完畢,4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不僅一樓標誌性展廳煥然一新,更首次開放原為私人住所的二樓,並推出一系列嶄新的展覽、裝置藝術與公共活動,並開放一座可容納218人的全新音樂廳。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