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4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彭瑞蘭台灣新竹報導)新竹縣大山背樂善堂民國95年為縣定古蹟,修復工程經邱鏡淳縣長及張志弘議員爭取補助,獲行政院文建會補助751.5萬元,縣府配合款529萬元,樂善堂管委會自籌約540萬元,總工程費1790萬元。於9日上午良辰吉時舉行動土典禮。
樂善堂主委范振雲表示,樂善堂是橫山鄉民的宗教信仰中心,始建於清光緒15年(1889年),原名石峽廟。民國72年成立管委會,取得新竹縣政府第109寺廟登記證,成為鄉內第一座合法的廟宇。建廟已有110餘年的古剎,民國80年觀音大佛像落成,成為大山背的地標。
文化局長蔡榮光表示,修復工程於98年經管委會委託林志成建築師專業團隊規劃設計。文化局曾兩次向客委會申請均未獲補助。去年3月間因梁柱腐朽,正殿發生崩塌,暫以緊急支撐防止損害擴大,加緊促成今天的動工大典。
樂善堂的建築體現就地取材的特性,保留許多客家古文物,並與客族抗日歷史息息相關,深具文化資產價值。多年來,大山背自然生態保存完整,鄰近桐花步道,修復完成除作為信仰中心,也將成為景點帶動週邊文化旅遊。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