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別稱中的故事

作者:行雲
font print 人氣: 1500
【字號】    
   標籤: tags: , ,

作為神傳給人的文化,圍棋與書畫、詩詞、音律等藝術一起,融匯於悠悠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歷史之中,歷代流傳著大量與圍棋有關的神話典故、奇聞軼事,僅從它眾多的別稱便可見一斑。

圍棋的別稱最著名的莫過於「爛柯」,據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所載:「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復時人。」

說的是晉朝時,有位名叫王質的樵夫,進到位於今浙江省衢州城東南的石室山伐木,遇見幾位仙童對弈、吟曲。王質在一旁觀棋、聽曲入迷,仙童遞給他一枚狀如棗核的仙果,含在嘴裡便不覺得飢渴。沒過多久,仙童提醒他該回家了,此時,王質見其伐木用的斧柄已爛盡。當他回家之後,方知同輩之人皆已作古。「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即出自此一傳說。

明 董其昌《爛柯山》。(公有領域)

之後,「爛柯」便成了圍棋的別稱之一,石室山也被稱為「爛柯山」。爛柯山景色幽邃,主峰有一石梁如虹凌飛,鬼斧神工,蔚為壯觀,梁下主洞南北中空,後世於此所築石質大棋盤,為天下之最,此山被道家列為「洞天福地」和「青霞第八洞天」。

所謂「洞天福地」,即指道家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名山勝境。據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讀名山記》一書中記載,全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以「爛柯」為題材的詩詞甚多,如唐代孟郊《爛柯石》詩云:「仙界一日內,人間千歲窮。雙棋未遍局,萬般皆為空。樵客問歸路,斧柯爛從風。唯餘石橋在,獨自凌丹虹。」

除「爛柯」之外,圍棋又被稱為「弈」,《說文解字.三上》中記載:「弈,圍棋也。」另一個指「棋」的異體字為「碁」,中國古代使用頗廣,如:《隋書.經籍志》中所載棋譜目錄,均作「碁」。「棋」字可用於多種棋類,如:「圍棋」、「象棋」等,而「碁」則專指圍棋。

此外,圍棋又被稱為「黑白」,以黑白兩種顏色形容圍棋棋子,引申指圍棋。唐元稹《酬段丞與諸棋流見贈》詩云:「異日玄黃隊,今宵黑白棋。」又或被稱為「方圓」,方指棋盤,圓指棋盒、棋子,引申指圍棋,如南朝梁武帝《圍棋賦》曰:「圍奩象天,方局法地。」《新唐書.李泌傳》曰:「方若棋局,圓若棋子。」

圍棋還被稱為「手談」、「坐隱」,北宋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曰:「圍棋有手談、坐隱之目。」曹雪芹在《紅樓夢》裡稱圍棋為「大棋」,《紅樓夢.第九十二回》曰:「賈政這日正與詹光下大棋。」

不僅圍棋有這麼多的別稱,就連圍棋盤也有許多別名。三國吳韋曜《博弈論》中記載:「所志不出一枰之上。」《晉書.杜預傳》曰:「推枰斂手。」稱圍棋盤為「枰」。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謂木器之平偁枰,如今言棋枰是也。」稱圍棋盤為「棋枰」。@*#

清 孫祜《壽翁對弈》。(公有領域)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