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彩票预测 - App Store
【古代題壁詩】

君寫我詩盈寺壁 我題君句滿屏風

路聖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35
【字號】    
   標籤: tags: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題西林壁〉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遊廬山時,在西林寺牆壁題的詩句,也是古代題壁詩的一種。

題壁詩是古代文人士子於遠遊近訪中,即興或應邀將詩文書寫於公共場所,常常是以壁作紙,題詩傳世,或抒發政治抱負,或寄託遷客情思,或思古幽情撫今追昔,或廣而告之期盼知音。

壁,有屋壁、石壁、寺壁、殿壁、樓壁、亭壁、驛傳壁等等。但凡茶樓酒肆、旅店驛館、亭臺寺廟,古代文人興致所至,欣然命筆多有題詠,叫人目不暇給。題壁詩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瑰寶,流傳至今的許多傑作就來自題壁詩。

題壁詩始於漢代 盛在唐宋

題壁詩歷史悠久,始於兩漢,盛於唐宋。東漢南陽有位叫師宜官的書法家,可能是最早題壁者之一。據《晉書‧卷三十六》轉引衛恆《四體書勢》云:「至(漢)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時不持錢,詣酒家飲,因書其壁,顧觀者以酬酒值,討錢足而滅之。」可惜其題壁的具體內容不得而知,所題之壁亦蕩然無存了。

漢代以後,題壁者代不乏人。南北朝時期,題壁詩漸多。至唐代,題壁之風乃大行於世。唐代詩歌、書法臻於極盛,題壁詩之多,體現了當時詩歌創作和書法活動的空前繁榮。雖然當時已有印刷術的採用,但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及時刻印出來,「題壁」於是成為詩人即興「發表」詩作的最佳方式,如《全唐詩》裏的大量詩作都註明是隨手題寫。

唐宋詩人「題壁」即興作詩

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在〈駱口驛二首〉其一云:「郵亭壁上數行字,崔李題名王白詩。盡日無人共言語,不離牆下至行時。」元稹甚至盡日「不離牆下」,欣賞題壁詩,可見官壁、驛牆壁題詩之多。據唐人詩集統計,當時題壁詩的作者有百數十家,其中以寒山、崔顥等最為著名。

寒山為唐代著名詩僧,好吟詩唱偈,他的題壁詩達六百首之多,他在一首〈無題〉詩中稱:「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來六百首。一例書巖石,自誇云好手。」可惜迄今有一半已散失了。據說他的千古佳作「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閒於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繫舟。」就是題在石壁之上。

湖北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黃鶴磯頭上有黃鶴樓。有一次,李白登樓暢飲,詩興大發,正想賦詩留念時,見到壁上已有崔顥所題〈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覺得自己一時間難以寫出更好的,也不想以平庸之作應酬,遂望而興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五代時期,最著名的題壁者當屬大書法家楊凝式。楊凝式「素不喜尺牘」,其主要書跡都留在寺廟牆壁上。《舊五代史》本傳註云:「(楊凝式)既久居洛,多遨遊佛道祠,遇山水勝蹟,輒流連賞詠,有垣牆畫缺處,顧視引筆,且吟且書,若與神會。」以至「西洛寺觀二百餘所,題寫幾遍」(《書小史》)。

宋代題壁之風不遜唐代,舉凡郵亭、驛牆、寺壁等處多有題詠。據宋周輝《清波雜志》卷十:「郵亭客舍,當午炊暮宿,馳擔小留次,觀壁間題字,或得親朋姓字,寫途路艱辛之狀,篇甚有可採者。其筆畫柔弱,語言哀怨,皆好事者戲為婦人女子之作……輝頃隨侍趙官上饒,舟行至釣臺敬謁祠下,詩板留題,莫知其數。」可見宋代的題詩之多。

元代以後,隨著印刷術的廣泛應用,文人士子的題壁之風漸漸隱退,但至清末民初仍有一些文人學者雅好此風。

題壁簡單易行,題壁之人快意於抒情寫意的本身,只要把作品寫在牆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見而讀之,就可傳播開來,相與應和,可謂一管狼毫揮灑了千古墨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遷都臨安(即杭州)後,制扇工藝更為發達,形成了許多的著名商號,如「徐茂之」、「青茂」、「陳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後,杭州制扇業極為發達,與絲綢、茶葉齊名,被視為「杭產三絕」,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線、杭煙、杭粉、杭扇)之一。
  •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歷代文人墨客們還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抒情言志,形成了獨特的「扇子文化」 誤點成蠅 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三國時,漢恆帝曾賜曹操一柄「九華扇」,十分名貴,其子曹子建特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 曹操便請楊修為他畫扇,不料楊修不小心將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將扇上的墨點畫成一隻欲飛的蒼蠅,曹操看後竟誤以為真,忙用手去拍打。從此,「誤點成蠅」的典故流傳至今。 唐伯虎巧畫扇面 唐伯虎很擅長畫扇面,他技藝超群,遠近聞名,有好事者不服氣,就故意出難題刁難。 一天,有人來請唐伯虎畫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畫上畫100只駱駝。唐伯虎什麼也沒說,點點頭就開始畫了起來。只見他先畫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間畫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隨後在山的左側畫了一隻駱駝的後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擋住;在山的右側畫了一隻露出前半身的駱駝,正被主人牽著。畫完後,唐伯虎放下了筆。 來人一看就急了,說:「這可不夠一百隻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筆來,在旁邊題了一首詩:「百隻駱駝繞山走,九十八隻在山後,尾駝露尾不見頭,頭駝露頭出山溝。」來人一看,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沒過幾天,又一個秀才模樣的人讓唐伯虎畫扇。他自己命了一個題,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點點頭,就在扇面的右邊畫出幾片綠葉來,一群蜜蜂,一隻蝴蝶,正飛了過去。然後,唐伯虎在扇面上題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讚歎不已。◇
  • 【大紀元2011年03月18日訊】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簫源自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其音量較小,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由最初的四孔發展為現在的六孔(前面五個按音孔,後面有一個吹音孔)。 在秦漢至唐,「簫」一詞主要用作指編管的排簫,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即直簫。 現代的簫可分為洞簫、南簫和琴簫。傳統洞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簫為8孔,為改進後降低聲音,適宜與古琴合奏;南簫,由中國唐代尺八發展而來,與日本目前流行之現代尺八分別為唐尺八所不同的兩個支派,目前僅見於民間和傳統南音音樂。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卻適合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 古箏作爲中國傳統彈弦樂器,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箏曲古樸雅致。
  • 一張八仙桌,或四邊擺四張長凳、或兩側放兩把椅子,吃飯飲酒、喝茶待客,顯得穩定平和。
  • 塤(音同熏),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塤一般是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這種樂器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笙屬於匏類。
  • 九州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中國的泛稱,其來源於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
  • 徽州民居的白牆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蘊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稱為「徽州三絕」,已經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寶貴遺產。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說:「徽州三絕,牌坊為最。」
  • 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時期,創始於隋,又延續至元、明、清三代,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