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蘭-失根的一代

【水彩行家】台灣蘭水彩創作技法

技法篇示範過程-台灣蘭
劉子平
font print 人氣: 106
【字號】    
   標籤: tags: , ,

台灣蘭-失根的一代III 水彩技法

創作理念:
此系列作品以陳之藩先生所著《失根的蘭花》一文為創作發想,此作中雖然表達的內容並非鄉愁,而是援用此具象的符號來作為「比喻」,以「失根的蘭花」來隱喻處於「當代文化社會」的我們,對於自身文化「虛空漂泊」的感受。
蘭花的「淺根性」與「混種」特質,同時也象徵了台灣「殖民文化」與「文化混種」之面貌。當代社會中,強勢且大量的歐、美、日等外來文明、消費文化與都會圖騰的洪流裡,我們失去了固有的「文化泥土」與「傳統根脈」,我們迷失了自己,麻木不仁卻不自知。霎時之間,我們自問何謂台灣文化?我們似乎找不到一個切確的答案。

創作過程說明:


步驟1

步驟1:線稿階段。我將蘭花之姿態予以「誇張化」與「擬人化」,將蘭花的造型形塑成如同張牙舞爪般
的人物情態。


步驟2

步驟2:選擇具代表性的歐美消費文明符號與台北市之街景片段,將之以黑白輸出於畫紙上,並且將其
重新拼貼組構於畫面之下方,用以襯托蘭花懸浮的根,呈現其虛空且飄泊於大量歐美文明符號
的感受。


步驟3

步驟3:將整張作品打濕,以黃與藍綠色調渲染第一層底色。在底色未乾之前,以保鮮膜貼敷於畫面需
要肌理之處。


步驟4

步驟4:待其完全乾燥,將保鮮膜撕起,自然且不規則的肌理自然產生。


步驟5

步驟5:開始以縫合法將蘭花逐步描寫出來,並且同時關照整體。


步驟6


步驟6:以色彩調配整體畫面之動線、強弱、虛實。


台灣蘭III-文化浮游(失根的一代) 劉子平 水彩 全開 2011


完成圖:台灣蘭-失根的一代III 劉子平 水彩 全開 2011

(圖文由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早前輩畫家們因物質匱乏或使用不正確的材料,使得他們的水彩作品快速氧化而損壞...
  • 在介紹溫老師的繪畫風格之前,特別要截引一段水彩界大老,也是溫老師的恩師—鄧國清教授所解析的論述;將更能領會溫式風格的脈絡軌跡… 國清老師指出:『溫老師對於後期印象派三位大師—塞尚、梵谷、高更的畫風,情有獨鍾。塞尚的面與面的結合,表現立體的質感之美。梵谷的明豔色澤,以及充滿生命力和躍動的筆觸與線條。高更那原色的喜悅感,大膽的平塗色塊,和繪畫走向裝飾性、明面化,並將形體概念化。讓溫師無時不浸潤於名家的法度裡,頗得繪畫的精簡原則,和追求完美的理念。』
  • 在欣賞溫老師的水彩作品時,首先一定會被畫面中豐沛自然、高雅耐看的色彩佈局所吸引。也常令人驚嘆於如天外來筆之用色,是那麼得貼適與舒服。特別在類似色的細膩微調間,讓人如入印象派大師們的色彩花園中,自在地在光與彩的交織中漫舞、沉醉。
  • 熟悉溫老師的朋友都知道,老師手邊隨時都備有寫生的紙筆。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三兩分鐘的空檔,鐵定提筆寫景。時間長,一張精彩完整的速寫佳作,就在振筆疾書中應運而成。若時間短促,一支草、半棵樹也都能信手拈來。溫老師表示:大量且不間斷的速寫練習,可提高敏銳的觀察力和洞悉景物的架構能力。在繪圖表現上,能有更精準的造型刻劃與表達能力。時常習之,筆法肯定、線條自由。
  • 熱愛繪畫與教學的溫瑞和老師,用藝術的雙手,圈緊每一位鍾愛畫畫的學子。將半生絕學揉注其中,讓學生在和風的吹拂下成長茁壯。我想,對於溫老師和他的學生群來說,都應是一種幸福吧!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