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hkjc投注户口中文官网-hkjc投注户口中文开户-hkjc投注户口中文注册

藏劍四十年 陳天陽收藏展

三才畫廊 黃于瑞
font print 人氣: 173
【字號】    
   標籤: tags:

『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 節錄自杜甫《夜宴左氏庄》

過去中國社會,能習劍讀書即是文武雙全。現代社會不需刀劍防身,它們逐漸被歸納為武術練習、表演及蒐藏展示領域。刀劍留給世人的印象,仍完整把傳統文化精神與藝術面向保留。

以取名為例,意義名稱多引用中國東方特色、歷史典故,或形體、或傳說。如太極劍,名稱取自道家太極八卦,護手為太極圖騰,意求健身養性;如斬馬刀(又稱義和刀),取自歷史事件,與其早期功能性有關。

國寶級鑄劍大師陳天陽從十五歲起拜師習武,隨師學習刀劍養護與鑄造,之後跟隨北漸派大師學習北方鑄劍法與拳術,傳承鑄劍時亦同時傳承武術。一生經歷傳奇,注重內外雙修,撰寫出版論劍書籍。師承少林嶺南派,自身習武,除注重刀劍品質,也因而了解製作時如何兼容美感、依其不同特性斟酌,配合演武時整體力學比例,改變重量與比重位置。中國刀劍歷史演變豐富,時光推移使種類難以流傳,大師系統性製作,從刀身到刀鞘,作品出自手工,注重古典美學。與機器製作不同,手工刀劍製作耗時長、材料有限、最終能完成數量少、刀劍藝術家為了表現自我理念,每把必須擁有獨特意義典故。不單純再現傳統樣貌,進一步考究圖騰運用與細節、裝飾配置,適當微調之,為古典傳統風格增添現代感的東方氣息。

陳天陽大師刀劍兼顧力與美,獨特性格與氣質歌頌中國傳統文化流變、傳承。刀劍如何從耐用走向蒐藏,如何從蒐藏中兼顧刀之狂傲與劍之君子特性,繼承風水、鎮煞之概念,保持冷冽美感。好劍流傳,是藝術、文化、是深刻不被磨滅的理念。從外觀、細節甚至重量改變,見證了歷史時代變遷與傳奇。

本文謹致嶺南派劍術精湛,鑽研冶劍大師雲遊週年紀念。當代因「武」而「冶」之寶劍,於武術史上已定位並傳承。

(註)陳天陽老師於2011年年初過世,一生鑄劍,賣劍時有三不賣:財大氣粗者不賣、品性不端者不賣、來路不明者不賣。國內許多政要,如陳履安、郝柏村、彭明敏、謝長廷、李登輝、連戰…… 他也是台灣難得會武術的鑄劍大師,師從少林嶺南,號青雲。他的老師是文革時至台灣避難的少林師父,號了圓。陳天陽老師早期即擁有註冊商標與政府核發之核准製作刀劍証。一生傳奇故事令人玩味。

【展訊】藏劍四十年 陳天陽收藏展

展覽地點:
三才畫廊04-23783007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四街13巷10號
www.facebook.com/3tsart
hyj310@gmail.com

展覽日期:
2012.01.21-02.20 新年無休
2012.01/10起開放預約鑑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4月1日訊】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出土,雖深埋地下2400多年,但出土時依舊寒氣逼人,鋒利無比。它所帶有諸多謎團,引發文物界的極大關注,更引發眾多工藝品廠家想仿製出高質量的越王勾踐劍。郢都青銅藝術研究所所長許光國歷經14年研究最終攻克了仿製寶劍的難關。
  • (大紀元記者耿豫仙/台北報導)今年再度與新唐人合作的鑄劍大師陳世聰,為了新唐人第二屆武術大賽,選用高價、高品質的鈦為材料,為武術冠軍打造了一把「流采鈦金寶劍」。
  • (大紀元記者王建明紐約報道)在美國教授日本武士道的龍美(Tatsumi,英文名:Dominic Galoo)攜帶了數名自己的武館學生觀看了10月3日在曼哈頓紐約城市大學巴魯克學院的新唐人電視台「第二屆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初賽。龍美先生出生在日本武士道家族,先祖曾在日本皇宮內是鑄劍師。他表示,從長拳武術套路以及刀、劍的參賽選手身上看到了許多日本武術的發源處。
  • 而統治者鑄劍為犁,經常是把老百姓手裡的劍鑄成了耕地的犁,讓老百姓耕地的同時還失去了反抗的工具。
  •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刀、劍是一門結合科技、人文,悠遠源長的藝術,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融合民族情感、任俠敦厚與文武合一的精神。一代傳統工藝大師陳天陽17日病逝,享年72歲。陳天陽畢平投諸鑄劍,現已傳承至第三代陳重智,家屬計畫成立陳天陽鑄劍藝術紀念館,傳承刀劍藝術。
  • 西班牙的塞哥維亞城堡(Alcázar of Segovia)坐落在克拉莫爾斯克河(Clamores river)與埃雷斯馬河(Eresma river)交匯處的一座小山上,是歐洲頗具代表性的城堡之一。幾個世紀以來,塞哥維亞城堡一直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與豪華的王室住所。如今,它是西班牙哥特式和埃雷利亞式(Herrerian style,簡約和極少裝飾)(Spanish Gothic and Herrerian)建築的最佳典範之一。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