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話(一):茶能洗胃 茶能洗心

作者:明湖水
font print 人氣: 863
【字號】    
   標籤: tags: ,

茶是水寫的文化,不僅能洗胃,更能洗心。無論大隱於市,還是小隱於野,他們都要喝茶。趙州和尚教人佛法,曰吃茶去。茶不入禪,皆為俗事。禪不入心,皆為文字。拈花微笑,喝茶悟道。酒越喝越糊塗,茶越喝越清醒。品至清至潔的茶,悟至靈至靜的心。

茶前應敬神農,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喝茶當學盧仝:

「一椀(*同碗)喉吻潤,兩椀破孤悶。三椀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椀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六椀通仙靈。

七椀喫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開門七件事,雅俗共嘗,品味人生。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源地,現在只剩下摻茶倒水。所謂茶藝,本末倒置花拳繡腿,能泡出壺好茶嗎?曾進茶坊,因惜茶貴,而將茶喝白。過後肚裏翻江倒海,回家嘔吐。之後再不上茶樓,一懼茶價,二怕茶劣。不以真心待茶,永遠不入茶道。

男人喝普洱保健,女人喝普洱瘦身。老人喝普洱益壽,小孩喝普洱開胃。聽一位傑出的科學家說,普洱茶好就好在保持了原生態,而原生態是不能用科學去定義的。科學的精神,並非唯我獨尊,而是不斷超越。@*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
  • 品茶三十年,我體認到,無論古代高度茶文明或現代蓬勃的茶文化、乃至未來的走向,永遠貫穿、環繞著「天、地、人」三才的大學問,三才是闡揚、檢驗並融合茶事的重要尺標。
  • 茶是自然的東西,周邊相應的東西都要自然,包括我們的內在,心裡帶著煩惱,泡的茶湯會好嗎?樹也是天地精華,在生命結束時,被利用成炭,供養它最後的能量。炭有一種力量叫遠紅外線,穿越壺、水到茶湯。
  • (shown)在台灣現正興起一股禮儀學習法,以禮示茶,以茶學禮,將茶由物質層次提昇至精神層面,藉由茶藝的薰陶變化學生氣質。茶藝課程藉由靜心、冥想及禮儀態度,能使學生情緒穩定下來,守紀律。
  • 人間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飲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還能讓我們靜心、寧神,有助於去除雜念,以茶悟道,提昇生活與生命的境界。不論你平日喝不喝茶,別錯過四月天與茶約會的好時機!俗語說「一兩黃金一兩茶」「一兩明前一兩金」,其實,愛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從文化的視野出發,講講四月天的茶知識,順及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茶。
  • 寶塔伴茶詩,唐詩一經典,!中唐隱士陸羽開啟了中華茶道,他透過實地調查研究寫下《茶經》,系統地介紹了茶道,包括怎麼造茶、煮茶、飲茶,怎麼運用茶具、茶器,也介紹了茶史、古人茶事、哪裡有好茶等等。陸羽《茶經》把藥用之茶轉入飲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藝術就蓬勃發展了。本文要介紹的這首元稹的寶塔詩《茶‧一言至七言詩》貼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緻內涵與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誼。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國人的傳統飲品,上古時代神農氏便使用茶來解毒。到了唐代,茶聖陸羽寫成《茶經》,將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許是茶本身苦口卻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備著哲思與禪機,茶與文人士大夫的關係尤為密切,故而在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雅號。
  • 昔日經過香港街頭,遠遠看到店舖門口擺著的銅壼與銅鼎,就知道這是一間涼茶舖。時代變遷,銅壼變成了不鏽鋼容器,老一輩對的器皿講究也漸漸被後人遺忘。昔日沒有電子設備加熱,銅鼎就是當年重要的龜苓膏保溫器皿。如今標榜「清熱解毒」的龜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時並非如此。所謂的「涼茶」其實並不「涼」?今期文化專題「涼茶趣談」繼續由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