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南美的天籟之音——南方之魂

威爾森•樂馬: 音樂需要用心來演奏、用心來感受
font print 人氣: 379
【字號】    
   標籤: tags: ,

「音樂是一種語言,無論是哪種音樂,都需要用心來演奏、用心來感受,與所有人分享」——威爾森•樂馬

【大紀元2012年01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遲月馬來西亞八打靈再也採訪報導)古人云,「以自然之聲養自然之道」。純淨美好的音樂不僅能舒緩心中的壓力,也能陶冶情操。在流行音樂充斥著大街小巷的今天,悠揚婉轉的自然風音樂猶如一股清泉,緩緩流入聽者的心田。這種大自然音樂,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呢?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此次採訪了南方之魂(Southern Spirit)的演奏者——來自美國的印第安原住民音樂家威爾森•樂馬(Wilson Lema)。現在,讓我們泡上一杯綠茶,走入他所帶給我們的清新平和的音樂世界——

受到啟發 開創自己的音樂之路

威爾森•樂馬出生於南美洲的厄瓜多爾,來自傳統印第安人家庭。因此,他的音樂洋溢著濃厚的印第安民族魅力,你可以從他的音樂中感受到傳統印第安民族感情豐富、溫柔謙和的味道。

威爾森的家裏有兄弟姐妹七人,其中三個都從事音樂行業。在母親的影響下,威爾森從小就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15歲讀高中的時候,他與朋友組建了自己的樂隊,開始了自己的音樂之旅。此後他又加入了很多各種各樣的樂隊,尋找適合自己、能夠表達自己的音樂風格。

17歲那年,威爾森來到了紐約,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在街頭表演豎笛的民族藝術家並被悠揚的笛聲所感染。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威爾森找到了自己的音樂方向,並決心一路走下去,將民族音樂發揚光大、展現給更多的人。


來自美國的印第安原住民音樂家威爾森•樂馬找到了自己的音樂方向,並決心一路走下去,將民族音樂發揚光大、展現給更多的人。(攝影: 李遲月 / 大紀元)

演奏•旅行•分享

威爾森的音樂靈感來自於大自然,以及對樂器——尤其是豎笛的感覺。出道至今,威爾森一共發行了15張音樂專輯,其中10張是與朋友合作,5張是單獨完成。他自己創作的音樂並不多,大部份則是選取美妙動聽的樂曲,在原有曲調基礎上從新整合,配上自己獨特的民族樂器演奏,使那些為人們所熟知的曲目以耳目一新的自然風格展現。

為了推廣自己的音樂,威爾森開始了自己的音樂之旅。他一年裡面的大部份時間都是在旅行,幾乎走遍了南美洲的所有國家及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這之後又多次來到歐洲、亞洲。街頭、商場、展覽會…隨處可見他的身影:簡單的音響系統、大大小小的各種樂器、鋪滿印第安原住民手工藝品的檯子、幾張廣告布條,便組成了一個小型的音樂展會。


威爾森的大自然音樂吸引了多位民眾。(攝影: 李遲月 / 大紀元)

這樣四處飄泊演奏會累嗎?威爾森回答,「雖然辛苦,但是我卻很享受。因為我喜歡演奏、喜歡旅行,喜歡在旅行途中見識各種各樣的人,並與人們分享南美洲原住民的音樂及傳統文化。」

在所有去過的國家中,威爾森最喜歡的是歐洲。當然,挑戰最大的也是歐洲,因為那裏的人見多了各種街頭藝術表演,眼光相對比較苛刻。亞洲國家中,威爾森去過香港、新加坡、泰國和馬來西亞,他笑著說,「馬來西亞是一個很好的國家,很舒適,這裡的人也非常友好。」

自然•夢想•內心的平靜

自然、平和與心靈的共鳴是南方之魂音樂的特點。傳統民族音樂結合現代配器技術,使悠揚婉轉的樂聲感動著聽者的心靈深處。威爾森希望自己的音樂可以給聽者帶來內心的平靜、並感受到音樂的美好。

談及音樂夢想,威爾森說,「辦音樂會當然是每個音樂人的夢想,我也希望有這樣的機會,但目前還沒有遇到。因為這需要多方配合,需要很多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支持。如果我有機會可以做大型的音樂會,我當然會全力以赴的去做,因為那樣可以與更多人分享我的音樂。」

除了演奏,威爾森也出售印第安傳統手工製品。在他的展台上,放滿了各式各樣淳樸精美的飾品。對此,他感慨地說,「如果只是演奏,很難維持生計。有很多像我一樣的音樂人就是因為只做音樂無法生存,於是放棄了做音樂。還好我有這些手工製品可以出售。」


威爾森簡單的攤位鋪滿印第安原住民手工藝品。(攝影: 李遲月 / 大紀元)


威爾森簡單的攤位鋪滿印第安原住民手工藝品。(攝影: 李遲月 / 大紀元)

從事音樂多年來,威爾森所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自己做的音樂能否被大眾接受、能否受到人們的喜愛。同時,他也在不斷嚐試,加入各種自然界的聲音,如鳥鳴、風聲、流水聲等等。在此,我們也希望他的音樂之路能夠越走越遠,使更多的人瞭解到傳統印第安文化。

印第安原住民傳統飾品——捕夢網(Dreamcatcher)又稱為「夢捕手」,是一種來自美國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傳統手工藝品,通常以柳木為箍,再配以羽毛、珠子,用線繩編製而成。據流傳的習俗,印第安人認為夜間流動的空氣中隱藏著好夢與壞夢。每當夢寐要進入人的思維的時候,就會先通過捕夢網,如果是壞夢,就會被困在網中,最終被清晨的第一道陽光消滅掉;而好夢則會通過捕夢網中心的洞,隨著羽毛滑下進入做夢者的身上。因此,只要把捕夢網掛在床頭,就不會被噩夢纏上。

印第安人通常把捕夢網用在孩童身上,而現今則多用作裝飾品,寓意過濾掉一切不好的,只留下美好的東西。


印第安原住民傳統飾品——捕夢網。(攝影: 李遲月 / 大紀元)

威爾森會演奏4種類型樂器:打擊樂、排簫類、豎笛類和吉他,且全部是自學,並未師從他人。在自己的表演中,他使用的主要是排簫、豎笛和奧卡裡(類似塤的一種印第安原住民傳統樂器)。這些樂器都是用竹子、原木或自然界材料手工製成,音色空靈、悠遠,充滿自然、原始的味道。


威爾森所使用的傳統樂器。(攝影: 李遲月 / 大紀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音樂】春王正月——淨泉音樂原創
  • 從自然界到文化領域,我們的世界是如此包羅萬象;然而,有些共同的元素在其中穿針引線,其中之一就是弦樂器,它幾乎出現在所有的文化中。有些弦樂器聽起來相當古雅,有些則令人心神嚮往,而有些則似乎能傳達所有的情感。
  • 音樂:感恩創世主 ——淨泉音樂原創
  • 再見了,2024, 你如一卷詩篇, 未及合攏,卻已成章; 你是落在掌心的雪花, 輕輕一握,便成記憶的水痕。
  • 聖誕變奏曲 Christmas Variations 音樂 Music:Artemis 大提琴 Cello:Rose 小提琴 Violin:Mimi 吉他 Guitar:Monica 音樂後製 DAW :Artemi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