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开云体育官网 - 体育
台灣當代水墨畫家

《神合貌離》沈以正創作選(二)

font print 人氣: 10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1年09月17日訊沈以正,字持之,江蘇武進人,1933年生,是國內知名學者與藝術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曾任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研究推廣組主任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兼任教授。一九八七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個展。曾獲中國畫學會金爵獎、中興文藝獎章、全國美展邀展、海峽兩岸邀展、炎黃美術館北京展、洛杉磯雷根美術館收藏。著作有《人物畫法一、二、三》、《敦煌藝術》、《婉麗.典雅.金勤伯》。二OO五年三月於中華大學藝術中心雙個展,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博物館雙個展。曾擔任為〝藝文薈粹〞雜誌總編輯,曾獲中國畫學會金爵獎、中興文藝獎章。在漫長的研究與創作中,有著精湛的成果與卓越的貢獻。

以下圖片皆摘錄於《神合貌離》沈以正與夫人羅芳的50年創作展,以饗愛好水墨畫的大紀元讀者。】


羲之賞鵝, Xi-Zhi Enjoying the Sight of Geese, 1997, 79×60cm, 羲之喜見鵝鵛之轉折 而悟書法要義(圖片:作者提供)


(攝影: / 大紀元)


釋迦出山, Sakyamuni Coming Out from the Mountain, 1993, 120×60cm, 釋迦出山圖意 清贏面向遠方瀑布流注 衣姿飄然(圖片:作者提供)


坐看雲起時, Enjoy the Moment with Rising Clouds, 1992, 79×60cm, 雲煙濃鬱 高土溶情於山雲水瀑間(圖片:作者提供)


斷雲斜日, Zhong Kui Stands in front of waterfall, 1993, 73×60cm, 鍾馗立於巖瀑前 背景以分割法構成(圖片:作者提供)


東籬採菊, Plucking Ghrysanthemums at the East Hedge, 2000, 120×60cm, 作淵明採菊 神姿飄逸(圖片:作者提供)


無量壽佛, Buddha Amitayus, 1993, 128×65cm, 佛寂然坐巖前 以三截分割作水瀑及 巖塊水聲響徹而佛 巍然不動(圖片:作者提供)


羅漢伏虎, Arthat tamed Tiger ,1993 ,60×80cm, 羅漢神情歡愉 虎威吼而俯伏(圖片:作者提供)


玩鶴, Playing with a Crane, 1998, 40×60cm, 以潑墨法作遠景 人鶴俱在即靜中(圖片:作者提供)


賞鶴, An Elderly and a Crane ,1992, 40×57cm ,鶴立鳴天與攜仗老叟相應(圖片:作者提供)


偕行, Companion, 31×41cm, 鍾馗偕妹欲其待嫁 老梅奮枝怒發(圖片:作者提供)


龍女禮佛, Dragon Princess Salutes Image, 1992 ,43×60cm, 龍女雙手合十禮佛 巖前激浪湍急(圖片:作者提供)


洗心, Purifying the Heart, 2010, 40×60cm, 雲煙繚繞澤水流暢, 山光水色中養心(圖片:作者提供)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善於營造古意山水的「水墨行者」何木火,這次以「擁抱台灣之美 玄妙之音」為主題,在台中葫蘆墩文化中心展出作品。畫作中,懷舊的山城風貌,無煙塵的意境山水,以及具歷史價值的文明古跡,猶如老故事般值得中部地區藝術愛好者前往欣賞,展期從3月12日到4月3日。
  • 在銀行界工作20載的吳瓊娟,因被水墨畫感動而與藝術結緣,直到5 年前退休才投入繪畫創作。當過事業女強人、2 個女兒的媽,現在的吳瓊娟做自己,也從藝術中找到人生價值。
  • 2011年春,《神合貌離》—沈以正、羅芳攜手50年創作展於臺北市中正紀念堂舉辦。 羅芳教授是台灣優秀的水墨畫家,沈以正教授則為中國美術史權威學者,也是知名人物畫家,二人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五十一級的同班同學。在校時先後受金勤伯、林玉山、溥心畬和黃君璧、廖繼春等師長的教導,又同時師事吳永香老師習山水,畢業後結縭。 沈教授因研究美術史多年,故能縱貫至今,從揣摩古人筆法中得到精髓;用筆剛健挺拔,墨法結構紮穩,在濃淡虛實的運用間,極富詩意,其創作尤以人物山水見長。展現師於古兒不囿於古的獨特風格。
  • 沈以正是國內知名學者與藝術家,在漫長的研究與創作中,有著精湛的成果與卓越的貢獻。
  • 經常聽到關於一些藝術家反抗「學院主義」「學院派」的說法,好像學院藝術是個束縛、教條式的老舊東西。可是學院又給人有「學術、權威」的感覺,到底學院派或學院藝術好不好呢?
  • 位於紐約曼哈頓心臟地帶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開館以來,坐擁1800件館藏,一直是美術與歷史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歷經5年、斥資3.3億美元整修與重新規劃的博物館終於修繕完畢,4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不僅一樓標誌性展廳煥然一新,更首次開放原為私人住所的二樓,並推出一系列嶄新的展覽、裝置藝術與公共活動,並開放一座可容納218人的全新音樂廳。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