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开云体育黑钱- 线上博彩全攻略
【藝文薈粹】

由晚明人物繪畫的發展談到任伯年

沈以正
font print 人氣: 140
【字號】    
   標籤: tags:

一、

南北朝齊時的謝赫,是當時鑑賞的大家,他由佛畫的創作理念中,歸納了人 物畫品評的法則,六法的首條「氣韻生動」,指人物內在的神氣涵蘊於畫面,而第二條的「骨法用筆」,我們可以分二個層次來解釋。骨法依漢書中的說明,是指相法,人物的貴貧良賤,可由相法上判別,所以專工人物的大家,多少對相法略有涉獵。但「用筆」則指線條,所以骨法用筆二者合在一起時,應解作以線條 結合出衣著線形的結構。自古及今,人物繪畫大都應用於政教,謝赫便曾道及:「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生沈,千載寂寥,披圖可見。」唐畫多見於寺壁,唐 人張彥遠在所著的歷代名畫記一書中,忠實地記述當時長安、洛陽兩京畢壁畫之盛及名家創作狀況,更開章明義地說明:「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

就政治教育言,是「成教化」,就宗教藝術言,是「窮神變」,今天敦煌 遺留的輝煌文化遺產,甚至散落於山東、江蘇、四川各地的漢代畫像石(註一),將人類通往幽冥世界,通過想像表達了出來,在在都證實了人物畫在政教上的功能。

壁畫散見於寺廟和墓室,墓室是封閉的,但寺院壁畫是畫家技法的展覽場, 不僅提供觀賞,也是畫家競技的場所,所以重要的寺廟,無不擎資重幣,邀名家一獻身手,而名家也莫不戰戰兢兢,審慎構思,像顧愷之瓦棺寺的「維摩經 變」,直至五代跋異與張圖及李羅漢的較技,都是相傳膾炙人口的壁畫故事(註 二)。

我們比古人幸倖,看到許多石窟和寺廟的壁畫與石刻,如唐代李賢、永泰公 主、李重潤等墓室壁畫的重視,這許多了不起的先賢名手傑作,有的屬原創品,有的則來自粉本,舉個例來說,山西芮城的永樂宮道觀寺壁,三清殿朝元圖有泰 定二年作者馬君祥與其長男馬七等題記,而純陽殿則至正十八年作者朱好古門人張敦禮的題記。說明壁畫工作者世代相傳,美術史上並沒有記述他們是名家,但 就技法而論,線條的精確穩健,賦色的渾厚華美,並不遜色於知名的大家。永泰公主李仙蕙等墓大都建於中宗及睿宗(七○五~七一二)之間,畫中人物刻畫細緻, 線條飽滿流暢如行雲流水,色彩淡雅明潔,蠡測再建墓道時雇名手為之。就宋代營建玉清昭應宮時徵名手五百人,足證當時賴壁畫為生者為數甚眾。相傳成都大 聖慈寺有室九十六院,宋時尚有唐壁畫八千五百二十四間,佛一千二百八十五,菩薩一萬四百八十八,梵釋六十八,羅漢侍僧一千七百八十五,天王明王神將等 二百六十三尊,經變變相一百五十八圖。畫工自年幼習畫入寺,汲至白髮尚執筆畫壁。敦煌壁畫有畫師率畫工繪之,寺院以磚瓦木材結構,易毀於風雨兵 ,洞窟則易保存,使今日尚能目睹如敦煌群窟畫壁之盛。唐宋壁畫稿本源自名手,所以道釋人物,衣紋骨法,簡明自然,動、靜、坐、臥,所謂「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實論其衣紋之肌理,自有其「法度」。吳道子出,將古人行筆的差細,一變而為奔放落磊如蓴菜條,後人評之謂:「出新意於『法度』外,寄妙理於豪放 中」大致來評;唐人純遵服飾之轉側而取其簡明,又尉遲乙僧取印度光影變幻,綿密而厚實,宋梁楷之釋迦出山,及元陳用志之釋迦出山,二者雖技法肌理有異,實從前人妙思中衍生而來。宋人畫壁得力於「吳裝」為多,「朝元仙杖」與「八十七神仙圖卷」,約略可窺知當時畫人遵從之楷模。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二、

宋代畫人什九均出自畫院,畫院名家各有所長,精通人物者頗眾。南宋劉、 李、馬、夏所作人物,衣紋骨法尚精簡,然悉得規矩,而梁楷以精擅人物傳世,工寫皆能,其「潑墨仙人」,簡筆如「李白行吟」,與他習禪嗜酒相關,興到意存時信筆塗墨,去形式而得其精神,使人物繪畫繼承石恪後步上極簡的面貌,進而影響牧谿及因陀羅等的「禪畫」,一如蘇東坡所言士人作畫,取其意氣所到,是人物畫另一格局。畫雖精簡,骨法的理路自有其規矩。舉元代顏輝作品為例,顏氏描法主線粗而時見頓挫,後人以「棗核描」名之,然副線細勁,骨法理路自廓然清明。趙孟頫在元人繪畫中居領導地位,人物師李公麟李氏以白描法知名於畫壇,白描精到處連淡墨傅染皆可省略,骨法的結構便更形重要,觀所畫的 五馬圖卷,筆法的轉側運行,將虛實、剛柔、曲直處理得如行雲流水,推許他為 唐宋人物的總結,應不為過。趙孟頫擅人物鞍馬,人物能 脫宋院體畫的格局直追唐人,傳世作品「紅衣天竺僧」衣紋骨法變化單純而貴有古意,線條循軀幹向 轉折處集中,腹下部份緊縮,與漢畫像石的緊縮上部恰好相反,古趣相同。元人中劉貫道、王振鵬均在朝任官,以人物與界畫知名,描法如鐵線、琴弦,畢竟不脫院畫巢臼,大致可分辨文人畫與院畫體分別發展的途向。


宋,李公麟(五馬圖)(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元,永樂宮壁畫 (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元,趙孟頫(紅衣天竺僧)(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三、

明初工謹的畫法至明中期受意寫觀念的影響有了反動的發展。吳偉、杜堇、 郭詡由原本線條的端穆一變而為狂怪,禪宗畫的意寫不失古拙,狂怪則釘頭鼠尾,縱筆為之,雖依骨法原則卻縱情揮掃,頓折屈曲故示刻劃。唐寅與仇英均師 周臣,仇英因遍臨宋畫比周臣更見法度,唐寅天份高,人物造型高古,意寫時線 條曲屈清趣,肆意轉折中仍可領其受狂怪一脈的理念。明晚期卻出了若干人物 的大家。曾鯨以肖像見長,衣紋自然中規中矩。丁雲鵬、李士達和吳彬等,都留 下了不起的畫蹟。西方人推崇他們為「變形主義」,「變形」一詞,廣及全圖的結構與造型,理路與思想都超邁了古人。

明代中期,除吳偉一派的肆野狂怪外,孫隆的和色破墨,號清狂的郭詡,自 號癡翁的史忠(本名為徐端本),號古狂的杜菫及至較晚的青藤道士徐渭,都以極具個性的創作觀肆意揮灑,癡狂、瘋、顛,由率意狂怪的脫俗行為,轉為繪畫的 風格。徐渭可謂集其大成的代表,對人生以嘻笑怒罵的態度,傾注於繪畫上,產生了大潑墨的縱意筆法,尤其當時使用吸水飽和紙張的出現,將墨的變化推到了 極致,氣勢狂暢,與文徵明學生陳淳並稱「青藤、白陽」,有了中晚期這批畫家的獨特異行,造成了晚明變形的成果。


明,吳彬(羅漢)(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明,郭詡 (東山攜妓)(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四、

「變形主義」是西方人研究的成果,重心人物,由吳彬到陳洪綬,其發展 的淵源,和西方繪畫的輸入還脫不了關係。約當明朝萬曆到天啟年間,利瑪竇於1587年入南京設立教堂。教堂中懸掛聖母像。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言及:「所畫天 主乃一小兒,一婦人抱之曰天母,畫以銅為幀而塗五彩於上,其貌如生,身與臂手儼然隱起幀上,臉之凹凸處正視與生人不殊。」西方陰陽畫法的輸入對當時旅 居南京的畫家無疑產生某種思考與震撼。曾鯨一派的寫像人物重視面部的陰影,頓覺栩栩如生,而吳彬等人直覺地對傳統畫法提出了新的思維,對傳統的三遠法 的透視觀主觀地予以新的詮釋,精斂地重新組合自然,像他現存於故宮的「歲華紀勝冊」中,明顯地見到了月光與倒影。代表了當時畫家的求新求變。李士達論 山水有「五美」:「蒼、逸、奇、圓、韻」奇與逸對古人已是突破,他的圓,作為創作內涵的表徵,山石、松林、人物,甚至整個的宇宙都以圓為追求的極致。丁雲鵬的作品分別見與粗獷和細膩古穆兩種風格,董其昌譽他為「毫生堂」,高古如春蠶吐絲般循環往復的線條中,雖承繼了古人的精神,在全圖造境上,與吳 彬、李士達卻相互呼應。隨時代的變遷,畫家都會重新思考對傳統技法的省思,這是黑格爾哲學觀所謂的正、反、合,建立自我風格,便要對前人批判。吳派的 文、沈畫風,董其昌創導水墨,便是對文徵明一派「枯寂」的反動。董氏的造型也不落前人巢臼,所以他對「師古」雖力主傳承,開了清初四王畫風的先聲,但 他的表達觀,和變形的畫家們仍是相互呼應的。

五、

變形畫法的集大成者,應為均長於人物繪畫的「南陳北崔」,崔子忠殉難於 明亡,作品流傳不多,頗為後人所重。他作品的特色,(一)人物清麗脫俗,線條屈曲清趣。(二)重視光影,人物的衣著,每分明暗。(三)主觀處理自然。林木不刻意於枝椏的變化,山石也不求其前後明暗,整片地安排於畫面中,的確達到了「刪撥大要」的精神。筆筆由傳統中來,造型卻處處擯棄傳統,面目為之一新。吳彬作品中誇張了傳統,若干構思出人意表,崔子忠則將外物用自我意念重組,創造新的自然活潑地給與自然新的生命。

變形主義集大成者為陳洪綬,字章侯,號老蓮,曾從藍瑛為師,而師長均 為他的天份敬佩不已。他四十餘歲藝事已達顛峰,曾為崇禎所重,遍臨歷代帝王圖像,然因政治觀念不合而求去。明亡後一度在山中為僧,號「悔遲」,後返紹 興,作畫為生。雖未能享高壽,卻留下為數頗多的作品。他作人物,線條古拙,造型奇突,山石林木桔屈多節。工花鳥,如畫蓮塘,荷葉作平視與俯視不同的視點,作人物的衣摺,或極簡鍊,又極繁褥,如同演奏音樂,平緩中突然陡起,高山流水,彷彿目不應暇。他書法造詣高,文才頗深,最主要的是他留下了若干如「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版畫作品。後人欲摹前賢佳作,奈何都在收藏家 手中,如仇英得入項子京家,遍臨古畫,技藝大進(註三)。徐悲鴻出生窮困,能有機會抵宜興市肆,最佳的機會便是入裱畫舖背臨。版畫流傳較廣,數量較多,是摹習的好對象,陳洪綬作品廣泛影響清初畫壇而直至清末,原因即在此。


明,崔子忠 (雲林洗桐)(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明,陳洪綬(調梅圖局部)(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六、

滬上三任,為變形主義做了終結。三任指任熊、任薰、任伯年。任頤伯年, 被譽為曠世大家實當之無愧。開其契機的是任熊、任薰二兄弟。任熊居上海、精山水、人物,人物師老蓮,高古沈穆,滲以海上慣用之重彩,有別於改琦和費曉 樓等畫法,而任薰宗之,樸拙而少靈動。任伯年幼年受父親任淞雲督導,可能1872至77年間在土山灣學過西畫素描,所以晚年人物衣摺處,可明顯看出黑白相 生的陰影。伯年初到上海,舉目無親,遂仿任渭長、阜長作品求售,相值後愛惜他的才氣,命投蘇州任薰門下習技,盡得二任訣要而青出於藍。任伯年精寫像, 所以人物作品寫像畫佔有的份量甚重。初至上海以渭長之「老蓮體」在古香室畫扇面,焦墨勾骨,賦色濃厚。日後釘頭的勾法見收斂,滲和了較緩穆的游線描 法,由工麗轉變而為奔逸率意,形成了自我的風格,這是簡 地敘述了他一生的轉變。


清,任熊(麻姑獻壽)(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七、

大千先生習畫人物,早期亦對陳老蓮非常重視其高古的格調,滬上三任發揮了「老蓮體」的特色,由任伯年早年師費曉樓,後滲以華喦,在在說明了上海畫派中人物畫發展的趨向。任伯年畫法中偉岸的軀榦,釘頭而縱長尖利的線條,林木結構上刻意主觀叢生成簇的林木枝葉,發揮了「老蓮體」的特色。但他屬天份極高的畫家,興到趣來,數件作品揮毫立就。工筆中亦有意趣,古穆中又多流暢,這是他遠勝其他諸家的緣由。他作人物發明了「套筆」法,以線勾出衣紋明亮處,再於陰暗處重覆數筆,暗處以淡墨漬染,明暗相生,產生衣摺的立體。套筆畫法頗難,任伯年率意為之,暗面線條旁多 留白(或以白粉醒出),今天大陸精畫人物者為數甚眾,名家如戴敦邦、范曾等都崇尚掌握其意趣,看到若干師法他們的畫人,不瞭解套筆的訣要,任意勾去,錯誤百出說明了師任氏用筆,實非易事。

任伯年作畫雖然掌握了老蓮體的精神,在構圖的表達意念上,仍不免受到傳統體裁要求的束縛,他畢竟屬於海上畫派的一份子,海上畫派較揚州畫派的不同,揚州諸家以文人觀點入畫,取其「意氣所到」,與詩文相配合,對世俗較多批判和隱喻。任伯年除傳神畫外,什九均以歷史故事為題材,題句重覆使用,甚至僅落年款,這與他早年失學,便不能逾越仇英的圈子。但上述並不隕越任伯年 的成就,除古拙意存畫中外,最難得是他的神韻,眼神與動態契合,不依規矩,神采奕奕,躍然紙上,益以衣紋勾勒的生動多變,這種天份,使他成為不世的大師,實當之無媿。 郎世寧氏應康熙對西方水彩畫法的重視,於1715年來華,而王致誠、賀清泰等繼續為推行西教絡繹前來,他們的寫像功力,對清院畫貢獻頗大,朝野雖皆 重視,卻因畫壇重視文人畫始終輕鄙寫真,未能產生極大影響,所以與變形主義的觀念無法相承相應。反倒在海上畫派中,因由版畫中上窺明末繪畫,任熊追思 命筆,縱放異彩,也同時留下「列仙酒牌」、「高士傳」等木刻畫譜,是與陳洪綬所繪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西廂記」等相互媲美。這些刻本不僅 在版畫史中地位重要,更是後學的最佳範本。陳洪綬的水滸葉子曾在傅抱石監印下翻刻,每套售價達四千人民幣,大陸亦大量重印各類版畫,對研究推廣頗多貢獻。

近二十年來,大陸流行「新文人畫」,內容仍守傳統,表達重視誇張,雖未必題詩詞,以文句述說創作精神。直到今天,畫壇仍普遍重視,如說這是變形主義的現代化,也頗恰當。可見自吳彬、崔子忠、陳洪綬等開其端,揚州八怪遙遙呼應,三任與虛谷等共映餘輝,清代四王吳惲甚至日後的海上畫派,都如政治除五毒般腰斬了,求新求變的觀念,與抽象的國際觀卻相承相應。研究美術史諸家,再度呼籲重視這段歷史的發展,也正是對繪畫有新的認知。

目前以西方素描為基礎的寫生人物,廣受畫界重視,中西交融的技法,替代了人物線條之美,敘述這段發展的歷史,回顧過去,瞻望未來,還是值得省思的。


清,任伯年 (蕉蔭納涼)(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清,任伯年(麻姑獻壽圖)(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註一】指東漢迄魏晉的石刻博石或以模壓成的漢磚,內容以日常生活、烈士孝 子、神仙故事為主。
【註二】五代名畫補遺中,記述洛陽廣愛寺及福光寺畫壁中跋異與張圖及李羅漢 在寺壁較技的故事。
【註三】項元汴,字子京號墨林,家資富饒,廣搜法書名畫,儲藏之豐,甲於江南。@

文章圖片提供:藝文薈粹雜誌(第六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康俐雯╱台北報導  前輩畫家林玉山日前因發燒住進台大醫院,後發現肝有腫瘤且擴散壓迫到身體其他部位而產生黃疸,陷入昏迷,昨天早上七點離開人世,享年九十八歲。其公子、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林柏亭指出,父親一生提倡寫生,鼓勵繪畫者了解描寫的對象發揮自我創作風格,對他影響深遠。
  • 40歲的身心障礙畫家許義麟,自幼染病導致四肢變形,24歲才進入學校就讀,他昨天用唯一可移動的兩根左腳腳趾,夾著毛筆現場揮毫畫出一幅水墨畫,獲得滿堂掌聲與讚嘆。伊甸基金會呼籲,身心障礙者「只要機會,不要同情」,請社會大眾踴躍提供就業機會,幫助身心障礙者自力更生。
  • 〈大紀元記者陳秀媛台灣基隆報導〉基隆市政府前秘書陸文毅現代水墨「自然多變化」個展,5日下午在市府藝廊開展,市長張通榮、議長黃景泰、社大校長杜中環及多位市府員工皆出席開幕茶會。
  • 〈大紀元記者宋順澈台灣台北報導〉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即日起至2月27日止,於新北市藝文中心藝廊展出「陌生‧墨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日間碩士班97級班展」,將展出12位同學的水墨、書法與篆刻作品近60餘件,歡迎喜愛藝術創作的民眾前往觀賞!
  • 建國科技大學年度特展,即日起至6月1日止,於校內美術館展出國寶級李毂摩老師水墨作品展,館內安排最具代表性的69件作品開放社區民眾欣賞。校方表示,李老師散發淡素養性的文人風采,除了致力於藝術創作外,平日積極參與地方文史工作,這次創作展除了讓全校師生提升藝術視野外,也可促進社區的人文發展,歡迎民眾進入建國科大,欣賞李毂摩老師的風采與佳作。
  • 在銀行界工作20載的吳瓊娟,因被水墨畫感動而與藝術結緣,直到5 年前退休才投入繪畫創作。當過事業女強人、2 個女兒的媽,現在的吳瓊娟做自己,也從藝術中找到人生價值。
  • 經常聽到關於一些藝術家反抗「學院主義」「學院派」的說法,好像學院藝術是個束縛、教條式的老舊東西。可是學院又給人有「學術、權威」的感覺,到底學院派或學院藝術好不好呢?
  • 位於紐約曼哈頓心臟地帶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開館以來,坐擁1800件館藏,一直是美術與歷史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歷經5年、斥資3.3億美元整修與重新規劃的博物館終於修繕完畢,4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不僅一樓標誌性展廳煥然一新,更首次開放原為私人住所的二樓,並推出一系列嶄新的展覽、裝置藝術與公共活動,並開放一座可容納218人的全新音樂廳。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