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代水墨畫家

《神合貌離》沈以正創作選(一)

font print 人氣: 44
【字號】    
   標籤: tags: ,

沈以正,字持之,江蘇武進人,1933年生,是國內知名學者與藝術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曾任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研究推廣組主任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兼任教授。一九八七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個展。曾獲中國畫學會金爵獎、中興文藝獎章、全國美展邀展、海峽兩岸邀展、炎黃美術館北京展、洛杉磯雷根美術館收藏。著作有《人物畫法一、二、三》、《敦煌藝術》、《婉麗.典雅.金勤伯》。二OO五年三月於中華大學藝術中心雙個展,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博物館雙個展。曾擔任為〝藝文薈粹〞雜誌總編輯,曾獲中國畫學會金爵獎、中興文藝獎章。在漫長的研究與創作中,有著精湛的成果與卓越的貢獻。

以下圖片皆摘錄於《神合貌離》沈以正與夫人羅芳的50年創作展,以饗愛好水墨畫的大紀元讀者。


<玩鶴> Playing with a Crane, 1998, 40×60cm, 以潑墨法作遠景, 人鶴俱在即靜中。山谷(圖片:作者提供)


<山水清音> The Sound of Nature, 2010, 33×43cm, 高士棲巖下瀑動山谷(圖片:作者提供)


<雲中漫步> Walking in the Clouds, 1990, 60×84cm, 高士立雲中巖傍, 有出塵之姿。(圖片:作者提供)


<無量壽佛> Buddha Amitayus, 1993, 128×65cm, 佛寂然坐巖前, 以三截分割作水瀑及巖塊水聲響徹而佛 巍然不動。(圖片:作者提供)


<賞梅> The Appreciation of Plum Blossoms, 1992, 60×120cm, 鍾馗攜酒郊行, 桃紅草綠拚醉如泥。(圖片:作者提供)


<踏花歸去> Riding on the Way Home, 2010, 40×60cm, 春日試馬輕蹄綠草野花(圖片:作者提供)


<芙蓉> Hibiscuses and a Woman, 1992, 43×69cm, 荷叢向面人,面芙蓉俱醉。(圖片:作者提供)


<桃渡> Boating on a Leaf of Peach Blossom, 29×42cm(圖片:作者提供)


<獨立> Stand Along, 23×27cm(圖片:作者提供)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國「時代雜誌」(Timemagazine)今天公布該刊編輯選出的2011年度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名單,台灣的證嚴法師獲選,先前呼聲很高的歌手周杰倫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並未入榜。
  • 建國科技大學年度特展,即日起至6月1日止,於校內美術館展出國寶級李毂摩老師水墨作品展,館內安排最具代表性的69件作品開放社區民眾欣賞。校方表示,李老師散發淡素養性的文人風采,除了致力於藝術創作外,平日積極參與地方文史工作,這次創作展除了讓全校師生提升藝術視野外,也可促進社區的人文發展,歡迎民眾進入建國科大,欣賞李毂摩老師的風采與佳作。
  • 種土芒果的人工成本比種愛文芒果高上一截,還得花更多時間照顧,同樣面積的收成量卻少了許多,看來是吃力不討好的選擇。不過,廖宗賢說,總是要有人種,市面上才買得到土芒果,否則想吃的人就吃不到了。雖然辛苦,但他一定會堅持下去,讓土芒果的風味繼續飄散。
  • 《神曲》更重要的精神價值,在於為俗世的芸芸眾生指出生命的最終目的,和一條淨化之路。詩中但丁以第一人稱敘述在西元1300年春天幻遊三界的神奇經歷,他融合了古代傳說、歷史、神學、詩歌中所暗示的關於來世的一切,構成了這部空前的著作。
  • 在銀行界工作20載的吳瓊娟,因被水墨畫感動而與藝術結緣,直到5 年前退休才投入繪畫創作。當過事業女強人、2 個女兒的媽,現在的吳瓊娟做自己,也從藝術中找到人生價值。
  • (shown)夜裡,猴子跑到主人的墓前,抱著墳上的土悲號......
  • 2011年春,《神合貌離》—沈以正、羅芳攜手50年創作展於臺北市中正紀念堂舉辦。 羅芳教授是台灣優秀的水墨畫家,沈以正教授則為中國美術史權威學者,也是知名人物畫家,二人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五十一級的同班同學。在校時先後受金勤伯、林玉山、溥心畬和黃君璧、廖繼春等師長的教導,又同時師事吳永香老師習山水,畢業後結縭。 沈教授因研究美術史多年,故能縱貫至今,從揣摩古人筆法中得到精髓;用筆剛健挺拔,墨法結構紮穩,在濃淡虛實的運用間,極富詩意,其創作尤以人物山水見長。展現師於古兒不囿於古的獨特風格。
  • 位於紐約曼哈頓心臟地帶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開館以來,坐擁1800件館藏,一直是美術與歷史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歷經5年、斥資3.3億美元整修與重新規劃的博物館終於修繕完畢,4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不僅一樓標誌性展廳煥然一新,更首次開放原為私人住所的二樓,並推出一系列嶄新的展覽、裝置藝術與公共活動,並開放一座可容納218人的全新音樂廳。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