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寒食節 承傳中華忠孝禮儀

font print 人氣: 41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4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洪梅韓國首爾報導)4月6日是韓國寒食節,這是自古以來源自於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韓國幾千年來一直在沿襲和承傳著這個節日。在韓國,寒食節和中秋、端午、新年一起並稱為韓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中國幾千年來一直都過寒食節,不過關於寒食節的來歷和紀念方式,已經逐漸被人淡忘。但這個節日在韓國一直沿襲至今,並且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祭拜掃墓、祭山神等傳統,以祭拜古聖先賢、承傳忠孝禮儀。

寒食節的日期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

寒食節的由來相傳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肉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

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裡。文公手下放火焚山,意在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

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晉文公將介子推葬於綿山,為其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此俗一直延續至今,稱為寒食節。

這個節日當初,是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掃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方式。

寒食節前後綿延幾千餘年,曾被稱為中華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在唐代時成為全國性法定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但是後來寒食節逐漸消失,被清明節所代替。如今,除了其發源地山西還有一部份地區在過這個節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雖然寒食節在中國沒有得以完整承傳,但是在擅長繼承傳統文化的韓國,這個節日從古至今一直和中秋、端午、新年一起並稱為韓國的四大傳統節日,紀念方式也和中國古代相似。

寒食節在韓國的高麗時代曾經是代表性的節日,十分崇尚,那時掃墓還要經過官員的許可,寒食節當天對囚犯還要禁刑,韓國朝鮮時代從宮廷到民間也都非常重視這個節日。

韓國到了近代,雖然在寒食節當天禁煙火、只吃冷食的風俗已經消失,但是,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民間仍然有很多人在這一天或者在這一天之前的公休日祭拜祖先、掃墓、祭拜山神,以追憶古聖先賢、承傳儒家忠孝禮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辛菲採訪報導) 據大陸媒體今天(6日)報導,韓國在成功申報端午祭之後,擬將中醫申報世界遺產。
  • (大紀元記者洪梅韓國首爾報道)韓國江陵端午祭久負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間,來自韓國和世界各地的觀光者達百萬人之多。是什麼東西吸引了如此眾多的參與者、參觀者?
  • 朝鮮半島和中國往來歷史悠久,古代韓國多以漢文為官方文字,無論史書或民間文學都以漢文成文。直到一九四零年代政府強制使用韓文,漢文才勢弱。但漢文已經深入韓國人民生活,再加上專家學者多年呼籲,目前漢文在韓國似乎開始重振當年的影響力。
  • (大紀元記者文龍韓國首爾報導】三年前開館的韓國首爾南山國樂堂,如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各國遊客。遊客們不僅能在此觀賞到韓國傳統韓屋建築,欣賞韓國傳統國樂。有趣的是這裡的「美秀茶」表演彷彿帶領遊客穿越了時光的隧道,體驗著幾百年前朝鮮時代中上階層的愜意生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