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平博靠谱吗 - 体育

談談「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史鑒
font print 人氣: 681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長期以來在中國人頭腦裡,「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舊社會階級壓迫」的鐵證。這句話真的是宣揚對平民粗暴對待、對貴族包庇縱容嗎?近日有人撰文指出人們誤解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我們不妨翻開典籍,看看歷史真相。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於《禮記》。「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

首先要澄清,《禮記》不是甚麼洪水猛獸。中國人曾經對「禮」談虎色變,認為是「吃人的禮教」,似乎傳統中國人被「禮」束縛,在精神枷鎖下活的苦不堪言。其實,「禮」是人類的正常生活規範。我們拜年、婚喪嫁娶、迎來送往都要懂禮數。傳統禮儀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約定俗成的文明舉止、風俗習慣,它是根源於民間傳統的文明習慣。《禮記》是一本詳細介紹、闡釋古代禮儀的手冊。《禮記》中對古代禮儀記載詳細到在貴客面前不能罵狗、吃飯時不能扔給狗骨頭,類似於有教養的法國父母從小就教育孩子吃雞翅膀不能用手抓,要耐心的用刀叉。這是人類的禮儀文明,怎麼反而成了「精神枷鎖」了?倒是中共「破四舊」將中國傳統禮儀破壞殆盡,反過來乘虛而入,用真正的精神枷鎖把中國人管的死死的。

《禮記》這段原文是記載具體的乘車禮儀。根據上下文,「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實應該分為兩句話,逗號應改成句號。「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這是講一般乘車禮儀。兩車相遇,要相互表示敬意。上級遇到下級,不用下車,但要扶著車前橫木,點頭行禮;下級遇到上級,就要下車行禮;至於庶人,在先秦人看來,他沒有當官食祿,就不必行這套禮數。這和現代公司禮儀只能約束公司內部是一樣的。「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這是講對違反乘車禮儀者的處理。對於違反乘車禮儀的下級,如果級別是大夫,國君就不能用刑罰羞辱;國君也不能帶著行刑者在身邊恐嚇下級行禮。也就是說上級不能暴力逼迫下級對上級禮貌。現代公司不也講要人性化管理,老闆對經理層要客氣嗎?「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這是講特殊情況下乘車禮儀的變通。

這是先秦封建制禮儀,都是合情合理的,古人的純樸可見一斑。這哪有甚麼「階級壓迫」色彩?就算是後人將「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混合成一句話,割裂了《禮記》中具體乘車禮儀的語境,古人也沒有認為「禮不下庶人」就是指對百姓無禮,「刑不上大夫」就是指貴族可以無法無天。

「禮不下庶人」不是指貴族應該對百姓粗暴無禮,而是指貴族必須守禮,百姓卻可以免禮。是中共黨文化故意歪曲了此話的含義。

《清史稿.志六十八.禮十二(凶禮二)》記載:「(雍正帝)又諭:『吉凶異道,不得相干。故娶在三年外而聘在三年內者,春秋猶以為非。三年之喪,創深痛鉅。乃愚民不知禮教,慮服喪後不獲嫁娶,遂乘父母疾篤或殯斂未終而貿然為之者,朕甚憫焉。自今伊始,齒朝之士,下逮生監,毋違此制。其皁隸編氓,窮而無告,父母臥疾,賴子婦治饔飧者,任其迎娶盥饋,俟疾瘳或服竟再成婚禮。』古者禮不下庶人,其斯之謂歟?」雍正帝認為兒子在父母病危時娶親違禮,不許官員這麼幹,但允許窮苦無告的百姓娶媳婦以便贍養父母,《清史稿》認為這體現了「禮不下庶人」。

《唐律釋文》說:「刑不上大夫。謂大夫以上之官,犯死罪非十惡之類,則在八議之內也。」「八議」是指「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古人認為這些人應該受到皇帝禮遇,不能皇帝想殺就殺。他們犯死罪可以減刑免死,但不等於不處罰;如果他們犯了十惡不赦的罪,皇帝也不能包庇。可見,「刑不上大夫」不過是在某些情況下免除死刑而已。

《孔子家語》也闡述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含義:

冉有問於孔子曰:「先王製法,使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然則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 ,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於禮乎?」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禮御其心,所以屬之以廉恥之節也,故古之大夫,其有坐不廉污穢而退放之者,不謂之不廉污穢而退放,則曰簠簋不飭;有坐淫亂男女無別者,不謂之淫亂男女無別,則曰帷幕不修也;有坐罔上不忠者,不謂之罔上不忠,則曰臣節未著;有坐罷軟不勝任者,不謂之罷軟不勝任,則曰下官不職;有坐干國之紀者,不謂之干國之紀,則曰行事不請。此五者,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猶不忍斥,然正以呼之也,既而為之諱,所以愧恥之,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聞而譴發,則白冠厘纓,盤水加劍,造乎闕而自請罪,君不使有司執縳牽掣而加之也。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殺。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禮矣,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所謂禮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禮,故不責之以備禮也。」冉有跪然免席曰:「言則美矣,求未之聞,退而記之。」

《孔子家語》認為「凡治君子以禮御其心」,國君要禮樂治國,對主流社會要禮遇,因此國君處罰貴族時要注意維護貴族的榮譽;貴族犯罪要委婉的勸貴族自首;貴族有大罪要讓貴族自裁;不要隨便逮捕貴族,讓貴族飽受獄吏羞辱。在這裡「刑不上大夫」不是甚麼縱容犯罪,而是「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在這裡「禮不下庶人」也不是甚麼貴族就可以對百姓無禮,或百姓就無須禮教,而是體諒百姓的實際困難,「不責之以備禮」。這都是合情合理的,都體現了「仁」字。

在傳統文化中,君臣民的關係本來就應該是諧和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並沒有甚麼負面含義。是中共硬要栽贓於傳統文化,讓中國人看不清歷史和現實的真貌。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十二章紋,是中國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紋飾,它們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稱「十二章」,繪繡有章紋的禮服稱為「章服」。明代稱為「補服」。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