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中奖规则 - 体育

忍到最後一刻就是勝利者

成語「功虧一簣」
李如心
font print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功虧一簣」是指一個人就算很努力的做一件事,雖然已經快成功,如果沒有堅持到最後,就放棄了,即使只差一小步,也沒成功,等於白做,很可惜。古代一仞是七尺,「為山九仞」是比喻建造一座很高的山;「簣」是一種竹製裝土的筐子。

孟子說:「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想要有所作為,就像挖井一樣。就算已經挖到九仞那麼深了,如果因為還沒挖到水就放棄了,無論已經下了多少功夫,挖了多深的井,也是「功虧一簣」,仍是一口廢井。

這些古代聖賢的格言錦句,大可以應用到一個人一生成功與否,小也可運用在日常生活上。比如,我們背英文單字,也像挖井一樣。每天背一點、每天背一點,雖然感覺好像背過又忘了,可是每背一個單字,就是在井中挖掉了一些泥土。挖了那麼久,好像還是看不到一點水的影子;背了那麼久的單字,好像背了又忘,記得的沒幾個。

可是,累積到一定程度,你所有「忘掉」的單字都會自己回來;就像挖井最後挖到井水之後,水就源源不斷的上來了。只要堅持下去,一切的辛苦絕不會白廢。相反,你如果沒有持續下去,「忘掉」的單字就如石沉大海,背也是白背。就像一口沒挖到水就放棄的井一樣,無論挖得再深,也只是一口廢井。

我記得,我們以前參加聯考也是一樣。有很多同學考試出來的成績出乎意料之外,跟預期的成績差很多。有的人明明國中三年成績應該可以考上第一志願,卻掉到了五、六志願;有的人成績都不太能上前三志願,卻考上了北一女。

結果發現決定性的關鍵,都在最後衝刺的那一個月。最後那個月大家已經畢業了,考生都放牛吃草,回家靠自己。這時候考驗的就是真功夫了:誰能在沒人管、沒人逼的情況下,坐在書桌前忍到最後一刻,誰就是勝利者。

這個時候,有的學生認為自己成績已經很好了,應該沒什麼問題了,可以放鬆一下。這一鬆懈下來,那就真是「功虧一簣」,三年的努力毀於一旦。在以前那個「一試定終生」的年代,真的就因為最後那一小步,慘遭滑鐵盧;除非第二年再重考一次,但是,用一年換一個月的時間、辛苦、壓力,實在很不值得。

而那些突然考好的,都是在這個月拼命衝刺、堅持到底的學生。在他們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專心、恆心、毅力、意志力是導致他們成功的關鍵。

講了這麼多,到底「為山九仞,功虧一簣」這句成語是怎麼來的?

是孔子的「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論語‧子罕》)嗎?不是。還是從愚公移山的故事來的?也不是。

這句成語的起源竟然是來自幾隻「獒犬」。獒犬和堆山有什麼關係?我們現在就來看看:一個統一四方天下的聖君,身旁必有時時忠言的賢臣;不然,即使已經建功立業,也很可能因為一點小事而「功虧一簣」。

周武王討伐暴君紂王,滅掉商朝後,天下安定,聲威遠播。中原四方的蠻夷都來進貢。當時,有個叫「旅」的國家,進貢了幾隻旅國土產的「獒犬」──說到這個獒犬,就讓人想到前陣子有個新聞:一個陝西富婆,花了人民幣四百萬元(近台幣兩千萬)買了一隻西藏獒犬,還派了三十輛賓士接機。所以,我們實在不難想像,當周武王的大臣召公看到這幾隻雄赳赳、氣昂昂的獒犬,會是怎樣的憂心忡忡了。

他趕快勸戒周武王:要繼續重德行善,千萬不要玩物喪志。要珍惜重用賢能,把心用在安定國家、保護人民上,不要把心用在奇珍異獸上。如果不注意生活上的小細節,大王可能會因此受到連累。就像堆積一座高山,已經堆到九仞,只差一竹筐就堆成了。卻在這個節骨眼上放棄,沒有繼續堆下去,因此前功盡棄,實在太可惜了。(出自《尚書.旅獒》)

──轉載自《維德》雙月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周武王滅了商朝,安定天下,聲威顯赫,四方蠻夷都來進貢。西方有個叫旅的國家,進貢了幾隻土產的獒犬。召公奭害怕武王玩物喪志,勸王繼續修德慎行,重視賢能,不要珍惜異物,以盡安定國家和保護人民的責任。如果不注意小節,最後會連累大德,就像堆積一座土山,已堆到九仞,只差一簣土了,卻不肯覆上去而放棄,功敗垂成,這實在太可惜了。
  • 〔自由時報記者王善嬿/嘉義報導〕竹崎鄉與番路鄉交界的清水溪,由昇平社區居民護溪、護魚多年,上個月中卻被發現有人利用晚上偷偷毒魚,沿溪流約600公尺魚屍橫躺,復育成果付之一炬,公所遂提供獎金10萬元,要防堵毒魚的不肖之徒。
  • 周武王滅了商朝,安定天下,聲威顯赫,四方蠻夷都來進貢。西方有個叫旅的國家,進貢了幾隻土產的獒犬。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