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緣故事:一把扇子半把傘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9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3月14日訊】「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遷都臨安(即杭州)後,制扇工藝更為發達,形成了許多的著名商號,如「徐茂之」、「青茂」、「陳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後,杭州制扇業極為發達,與絲綢、茶葉齊名,被視為「杭產三絕」,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線、杭煙、杭粉、杭扇)之一。

據民國初年編纂的《中國實業志》載:「清中葉杭城營紙扇者總計約有五十餘家,工匠達四五千人」。   

著名的杭州王星記扇莊(原名王星齋扇莊),創設於清光緒元年(1875),創始人王星齋,出身三代制扇世家,其妻陳英,亦為制扇高手傳人,擅長真金回泥花色黑扇貼花手藝。子王子清深得父母家傳,熟悉制扇工藝並有所創新。經王家兩代的努力,創製出傳統的名扇黑紙描金(扇面以金粉書寫或繪畫)扇。   

黑紙描金扇選料講究,做工精巧,扇骨既有毛竹、棕竹、湘妃竹、梅鹿竹等竹類製作,也有象牙、檀香、玳瑁、或鑲白骨,風格別具,珍貴爾雅。製作黑紙描金扇需經86道工序,包括制骨、糊面、摺面、上色、整形、砂磨、整理、描金等多道工序,其扇骨光潔,花紋自然,柔軟而富有彈性;扇面質地綿韌細潔,色澤烏黑透亮,兩面又刷上幾層高山柿漆,故此,扇面極為牢固。

傳說有一天,一位秀才拿了一把王星齋製作的黑紙描金扇出遊,出門時日頭高照,誰知,頃刻烏雲密佈,一場突如其來的雷陣雨澆得人來不及躲避,慌亂中秀才忙打開扇子遮頭,不一刻,雨過天晴,雷陣雨驟止。扇面雖濕透,但不見褪色,秀才把扇子放在太陽光下曝曬,扇子干後並不翹凸,故有「一把扇子半把傘」之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扇子款式是摺扇,又名聚頭扇、摺疊扇、撒扇,可以摺疊,方便攜帶,但是製造技術比較繁複。電影電視裡的文人雅士,扇不離手的扇多數就是摺扇。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