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年的習俗(2)

雯子
font print 人氣: 65
【字號】    
   標籤: tags: , , ,

過大年 闔家歡  
  
除夕大年夜在每一個中國人心目中無疑都是極為重要的。在辭舊迎新之際,從宮廷到民間,處處充滿了喜氣,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即使有煩惱也暫且放到一邊。 家家裝飾一新,大人們忙著製備各種應時年貨,準備年夜飯,小孩子們則早早就開始歡天喜地在院子裏放鞭炮,歡笑聲,爆竹聲,喧鬧聲夾雜在一起,烘托著甜甜濃濃的吉慶氣氛。 (圖14)


《爆竹聲聲》

除夕團圓飯

臘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後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之意,故叫「除夕」,俗稱大年三十。「闔家歡聚」是年節裏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人紮根心底的傳統觀念。吃年夜飯是一家人最熱鬧愉快的時候了,滿桌佳倄盛饌悅目,身旁親朋好友相伴,這種天倫之樂讓每個人心中都充滿了暖洋洋喜盈盈的滋味,這也是孩提時代最使人留念的記憶。

北方年夜飯一定要吃餃子,叫「更歲交子」,意為新舊交替。民間也有在元旦子時吃餃子的習俗,而清帝因為要在子時點香行禮,祭祖禮佛,所以到祭拜儀式結束後的凌晨三點才能吃上餃子呢。

《歲朝歡慶圖》


15.《歲朝歡慶圖》 臺北故宮 清 如意館畫家 姚文瀚 82.4cmX55cm

此圖描繪過年闔家歡慶團圓的場面。男女主人端坐廳堂,孩童們則敲鑼擊鼓、吹笙拍板,耍玩傀儡、點燃炮竹,嬉戲遊玩於庭院中。家僕或持酒壺侍立,或端送糕果,穿梭於前廳迴廊裡。後院女眷們忙碌準備年夜飯,有包餃子,捧年糕的,遠處閣樓上男僕合力懸掛大燈籠。庭院火盆熱騰騰燒著松枝、芝麻秸;室內佈置著「四季花卉」大立屏,朱幾瓶插牡丹,烘托出滿堂富貴歡樂吉祥的年味。

姚文瀚(1713-?)字濯亭,順天(今北京)人。胡敬《國朝院畫錄》:「姚文瀚,工人物,兼擅釋道畫像。」乾隆八年(1743)進入如意館,在宮中長達四十多年。

守歲熬年夜

除夕守歲是炎黃子孫至為重視的年俗,俗稱「熬年」。魏晉時期就有記,唐太宗有「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唐張說有「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等詩。 除夕晚上年夜飯吃完,桌案滿滿擺上茶果糕點,有蘋果(平平安安)、柿子(事事如意)、棗子(春早來),桔子和荔枝(吉利),粘糕(年年高),供上「隔年飯」(年年有剩飯)….., 一家老小不睡覺,歡聚酣飲,談笑暢敘,其樂融融,這時候在外的遊子們也一定要想辦法回家來的。


16. 《紅花卷燭》

守歲的來歷很有趣,傳說中古代有隻怪物叫「年獸」,專門在歲末夜裏出來吃人, 害得百姓那天晚上都不敢睡覺。 後來人們發現它害怕火光和紅色,所以就點燃竹子發出「啪啪」聲嚇走「年獸」,這就是放鞭炮的起源喔。 (圖16)

子時爆竹聲

當午夜交正子時,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新年鐘聲響起,戶戶燈火通明,此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此起彼伏,震徹天宇,將除夕熱鬧歡樂的氣氛推向高潮。這裏表達了人們辭舊迎新,趨吉避凶,喜慶愉樂的歡暢心情。

拜天地祖先

大家放完鞭炮後回到屋裏,要在家中正廳的祖先牌位前, 按照長幼次序上香跪拜。
  
(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全宇韓國首爾攝影報導)與中國一樣,農曆新年是韓國代表性的節日,對韓國人來說,農曆新年的歷史傳統悠久,除了大年初一的祭祖,家人團聚共度佳節外,各地為歡度新年,都會舉辦各種迎新年民俗慶典活動。
  • 應中國大陸民眾的要求,新唐人網站將對中國大陸播出「2011新唐人電視台全球華人新年晚會」。此播出只針對中國大陸網民,其它地區不能收看。
  • 大年初三,全家歡樂好去處,「四海迎春園遊會」,5日(星期六)上午10時至下午5時,位於山谷大道上嘉惠爾街和阿曼索街之間兩百個攤位有吃、有玩,車展、醫療、民俗等等,在農曆新春之際,共同歡渡這個華人的大節慶。
  • 日本進入「高齡化」和「少子化」時代。正因為此,日本許多的傳統民俗也受到影響。一些地區因為幾年新娘沒有出現,傳統怪異的「正月打新娘屁股」的活動也無法開展。不過,今年1月15日,日本秋田縣仁賀保市大森地區在事隔4年以後,終於再次舉行這樣的活動了。
  • 面對美國自由、人權、平等的價值觀,在曼哈頓的華埠新春「愛心花車大遊行」組織者,卻將以前參加遊行的法輪功團體排除在外。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