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野玫瑰》

希望之聲
font print 人氣: 5122
【字號】    
   標籤: tags:

歌曲《野玫瑰》,雖然沒有其他名曲那麼著名,可是它的誕生卻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那是在19世紀初,維也納一個寒風刺骨的冬天夜晚,十八歲的舒伯特從小學校裡練完琴,正走在寂靜的回家路上。夜色籠罩的街上顯得有些冷清。當舒伯特路過一家舊貨店的時候,忽然看見一個相識的小男孩。這小男孩跟他學過音樂,和舒伯特一樣,是個窮孩子,甚至比他還要一貧如洗。夜深了,小男孩還沒有回家,仍站在寒冷的街頭。舒伯特看見小男孩手裡拿著一本書和一件舊衣服。他立刻明白,小男孩要賣這兩樣東西。童年的舒伯特也有這樣的經歷和心境。

舒伯特望著這個小男孩,心裡充滿同情和憐惜。他看見孩子那雙充滿憂鬱、無奈的眼晴裡噙滿淚水。枯寂的街頭、濃重的夜色和淒涼的寒風,似乎要把他們倆人吞沒了。

舒伯特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掏了出來,可惜並沒有多少。他自己的生活已經夠清寒的了,靠教授音樂謀生,作的曲子賣不了多少錢,甚至有時連買紙的錢都沒有。舒伯特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將那些錢全給了小男孩,他對孩子說:「那本書賣給老師吧!」說罷,拍拍孩子的肩膀。

孩子看了看手中的錢,又望了望舒伯特,一時說不出話來。他知道那本書值不了那麼多。舒伯特安慰孩子說:「快回家吧,夜已經很深了。」孩子點點頭轉身就跑了,寒風撩起他的衣襟,像小鳥撲扇著快樂的翅膀。可是剛跑出幾步,很快又回過頭向舒伯特喊道:「謝謝你,老師!」邊跑邊不住地回頭與「老師」揮手。

舒伯特一直望著,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在夜霧漸起的小街深處。他也要回家了,一邊走一邊隨手翻看著那本舊書。忽然,他被書中的一首詩吸住了,站在路燈下讀了起來──

少年看見紅玫瑰,
原野上的紅玫瑰,
多麼嬌嫩多麼美;
急急忙忙跑去看,
心中暗自讚美,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紅玫瑰。

這是歌德的詩《野玫瑰》。讀著讀著……這寒風、黑夜、周圍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展現在舒伯特眼前是那盛開的野玫瑰。他似乎聞到了那濃郁芬芳的花香,看到了頑皮孩子的身影……一段清新而動人的旋律,從那寒冷的夜空中飄來,繚繞著舒伯特的心扉,他飛快地跑回家,把這段美妙的旋律寫了下來。

也許正是舒伯特那善良的愛心,激發了心靈深處的靈感,使他捕捉到美麗的七彩音符,為後人創作了這首一直傳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李秀萍編譯報導)為紀念一月份誕辰的兩位奧地利偉大古典音樂家---莫札特與舒伯特,駐美奧地利大使館將於1月27日星期六晚間八點舉辦一場紀念音樂會,地點是位於美國華府的奧地利大使館。
  • 舒伯特十一歲時便在教堂唱歌並演奏小提琴。十三歲開始作曲而且常常在一天之內,完成七、八首歌曲。只要他靈感一來,樂思就源源不斷,甚至連上課的時候也不停的寫曲,因而課業落後其他學生很多。
  • 由北美台灣婦女會紐約分會會長、著名鋼琴家許鴻玉老師籌劃的偉大作曲家名曲演奏系列三—「舒伯特音樂會」將於2月16日晚在台灣會館上演,免費入場。
  • 「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有一天在教完鋼琴課回家的路途中,在一舊貨店的門口,看見了一位衣著破舊的小孩,手裡拿著一本書及一件舊衣服要出售,舒伯特見狀起了同情心,雖自己生活上並不富裕,仍然將身上所有的錢給了小孩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