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錢為千百年文化 要環保不燒金得先「國泰民安」

font print 人氣: 16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1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陳瑋臻台北報導)近期環保意識抬頭,不少環保團體、民眾及寺宇皆表示減少或不燒紙錢,那這是否會對金紙業者造成衝擊呢?民俗學者張益銘表示,金銀紙能流傳千百年,必然有它歷史意義的存在,因此環保問題並沒有對金紙業造成衝擊影響,但他也強調,金銀紙錢可看過去也可看未來,甚至也可以看出現代人要什麼,現在到處都在燒發財金,這就表示台灣人想發財缺錢,因此像政府花大錢在買廣告呼籲民眾不要燒金要環保,這反而是本未倒置,因為只要能做到「國泰民安」那這樣誰還會燒紙錢。

張益銘指出,台灣環保意識的抬頭並沒有衝擊到金銀紙業,真正造成金銀紙產業的沒落主要是因為產業的外移。他提到,台灣業者紛紛轉往成本便宜的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地區,其中又以印尼為最,台灣金紙業者在當地設廠,最後生產的金銀紙再轉入台灣用低廉價格與台灣業者競爭,光是如此,一年就可為印尼帶來800億的產業商機。

此外他也表示,金銀紙若不好,它就不能流傳千百年,金銀紙文化含有深層的歷史意義,除可看出人類生活的軌跡外,也是老祖宗的圖譜傳承,像是「壽金」外方內圓的圖騰,就是訓誡子孫要在方寸之間守本分,才能享受福祿壽。

那麼像許多民眾及廟宇表示減少或不燒紙錢,那又是真的嗎?張益銘也指出,民眾在哭訴無門、無奈不安的時候都會選擇向天訴求,像是民國92年SARS過後萬華一夜就燒了2億的金銀紙,還有像苗栗玉清宮,它也效法台北行天宮一樣不燒金銀紙,然而一但遇到法會,金紙還是一卡車一卡車的燒,這是無法禁絕的一個民間信仰。

另外他也提到,從燒金銀紙中也可看出現代人的需求,像現在到處都在燒發財金、五路財神,這就表示台灣人缺錢想發財,因此像政府這樣花大錢在買廣告呼籲民眾不要燒金要環保,反而是本未倒置的作法,因為只要能做到國泰民安、民眾安居樂業,那這樣誰還會燒紙錢。

不過為了因應環保及照顧民眾健康安全,金銀紙業者現今仍致力改善製造過程,張益銘表示,金紙業已開始精緻化,其他業者也都通過一些如CNS15095認證,逐漸朝向環保的方向走,現在金銀紙製程已改用乙醇來取代早期有汙染性的甲苯和甲醇,此外他更提倡以失傳的「槐花」和中藥為材,就是要讓金銀紙更加環保,讓民眾使用得更加健康、安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13日電)新年習俗中,民眾習於燃放煙火爆竹或焚燒紙錢祭祀,造成的空氣污染與噪音卻有違環保觀念。環保署提供替代方法,包括將紙錢集中焚燒、播放錄音帶替代鞭炮,過個環保年。
  •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3日電)中元節即將到來,為節能減碳,台中市環保局今天宣導以「好兄弟」疏文取代焚燒紙錢的習慣,民眾可到環保局索取,或上環保局網站下載列印;另有9家量販店也有滿額贈送活動。
  • 環保署表示,據調查,每燃燒1公斤紙錢就會產生1.5公斤二氧化碳,並釋放一氧化碳和苯、甲苯、乙苯等揮發性物質,還會產生戴奧辛等有毒致癌物,既不環保也影響健康。
  • 桃園縣郭蔡文副縣長9日在環保局舉辦的網路祭祀和紙錢集中焚燒活動中,呼籲桃園縣民盡可能減少祭祀紙錢焚燒,並嚐試採用網路祭祀,以維護空氣品質,讓大家都更健康。
  • 中元普渡的紙錢,民眾配合集中燒化的意願逐年提高,高雄市環保局今天呼籲民眾配合,由清潔隊免費運送燒化,維護空氣品質。
  • (大紀元記者陳文敏台灣苗栗報導)苗縣環保局去年首次推動中元普度祭祀紙錢集中焚燒,共有34家廟宇配合執行共收集30.26公噸,廟宇對於環保祭祀及集中焚化之觀念逐漸了解接受,中元節又即將來臨,環保局持續提倡環保概念,呼籲紙錢集中焚燒。
  • 傳統習俗在過年期間祭祖祈福,會大量焚燒金紙,為保持空氣品質清新,台南市環保局提供紙錢到府免費載運服務,並統一載運至城西焚化廠專用紙錢投入口焚燒。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