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宋朝著名文學家。因其父蘇洵遊學在外,十歲時由母親程氏教他讀書識字,自幼聰穎,才氣橫溢,勤奮向學有濟世之志。他為文雄渾豪放,詩清新俊逸,其詩、詞、文、書、畫俱佳。
詩與黃廷堅齊名,稱「蘇黃」;詞開豪放派先聲,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則擅長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徹皆以文學聞名,世稱「三蘇」,和漢末曹操、曹丕、曹植「三曹父子」齊名。
宋神宗時,蘇軾曾受重用,然因當時王安石倡行新法,蘇軾在返京途中見到新法對老百姓的危害,便反對王安石的做法,後上書痛陳不便民,因此得罪王安石,被連貶數州。
元豐二年,被御史李定等人從蘇軾所作詩文中,羅織「詩訕朝政」之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出獄後貶至黃州。在黃州時,築室於東坡,而這恰好符合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首〈步東坡〉︰「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故自號為東坡居士。
後來,幾經起起落落,再貶數州,從此隨緣自適,過著吟詩作畫的晚年生活。本文僅介紹其生平、軼事。
◎赴京趕考
相傳,蘇東坡早年乘船趕考,途中因遇風浪而耽誤考試時辰。到考場時,主考官原本不准蘇東坡入場,但聽完蘇東坡的說明,惻隱之心頓起,便口出一聯讓他對,如果對得出來,就破例讓他入試。
於是主考官口誦一聯︰「一葉小舟,載著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顛八倒到九江,十分來遲。」才思敏捷的蘇東坡,思索片刻立即對出下聯︰「十年寒窗,讀了九八卷詩書,趕過七六五個考場,四番三往到二門,一定要進。」
蘇東坡此聯出句用順序,對句用倒敘,有經歷、過程,兼有情景,曲折卻不刻板,真是巧對。
◎出人頭地
蘇東坡在京師會試時,主審官就是鼎鼎有名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當他閱卷時,看到蘇東坡的文章,十分驚喜,認為是難得人才,很想將這篇文章列為第一。當時為防徇私,考卷都是密封,並不知是何人所作。
歐陽修雖然很讚賞這篇文章,但他感覺此文很像朋友曾鞏的文筆,因怕落人口實,就評為第二。放榜後,歐陽修才知道作者是蘇東坡,心裏非常後悔,但蘇東坡絲毫不介意。
歐陽修十分欣賞蘇東坡的才氣,在寫給文學家好友梅堯臣的信中,他非常稱讚蘇東坡的才華,並說自己應該讓路給蘇東坡,不要阻擋他的前程,讓他能超越自己的成就。後來,歐陽修正式收蘇東坡為弟子,一路提拔他。
◎詩夢
〈八陣圖〉詩云︰「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此詩是唐朝大詩人杜甫所作。後人對這首詩的理解、意見都不同,甚至蘇東坡也是整日苦思冥想,亦不得其解。
有一天晚上,蘇東坡伏案沉思,不覺迷糊睡去。突然,他發現有一人推門而入,他定睛細看,來人竟是杜甫。他便問杜甫〈八陣圖〉一詩該如何領會?杜甫說︰「那『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主要是說吳、蜀兩國是唇齒之國,不該相爭,若掛孝討吳,將唇亡齒寒,讓晉國輕取蜀國,坐收漁利,這難道不是千古恨事嗎?」
剛說完,蘇東坡就驚醒了,發覺原是夢一場。蘇東坡在〈記子美八陣圖〉詩中,描述了這場有趣的夢境。由此可知,蘇東坡為能深入理解一首古詩,竟日夜苦思,而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正體現出他刻苦學習、精益求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