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畫派(十三):「銀色」維洛尼塞(上)

浮華世界的歌誦者
周錦佩、鄭英男合編
font print 人氣: 274
【字號】    
   標籤: tags:

★浮華世界的歌誦者:「銀色」維洛尼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年
一、 生平
維洛尼塞生於義大利的維洛納(Verona),是個石匠的兒子。原名保羅.卡利亞裏(Paolo Caliari),後因生於維洛納,而被稱為維洛尼塞(即維洛納的人之意)。他最初跟當地畫師安東尼奧.巴底列(Antonio Badile)學畫,25歲去威尼斯工作並定居下來,1588年4月19日卒於威尼斯。維洛尼塞受提香、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人的影響很大,但卻能自成一家。維洛尼塞和丁托列多(Jacopo Robusti Tintoretto)與提香(Titian)三人,他們同時被譽為十六世紀威尼斯的「畫家三傑」。


(攝影: / 大紀元)


維洛尼塞生性開朗、熱愛生活,也因此他的繪畫充滿世俗生活情趣,偏重裝飾趣味。他曾向著名的建築加米凱利.桑米凱列專門學過建築學,宏偉的建築風景在其作品中佔有重要地位。維洛尼塞深受豪門顯貴的歡迎,因為他的作品極盡寫實之能事,無論是貴族的服飾穿著、使用的家飾配件或豪華的住所,皆能細膩逼真的表現出來,甚至在處理宗教題材時,其描繪的重點仍是著重在世俗享樂的生活氣氛、宴饗的畫面與珠光寶氣的穿著。他喜歡用閃亮的銀色與豐富的色彩來傳達歡樂、華麗與光彩奪目之感,藉此彰顯威尼斯的富有繁榮與強大,因而有「銀色維洛尼塞」之稱。
二、 作品檔案與簡介
1、《朱諾將禮品撒給威尼斯》與《邱比特打敗邪惡》
(Giunone Versa I Doni Su Venezia)&(Jupiter Striking Down the Vices)


《朱諾將禮品撒給威尼斯》(Giunone Versa I Doni Su Venezia)

《邱比特打敗邪惡》Jupiter Striking Down the Vices)

A、作品檔案→1553~1554年
油彩‧畫布
365 x 147 cm(左);560 x 330cm(右)
威尼斯公爵宮(Palazzo Ducale)

B、評析:
維洛尼塞在1553年至1554年,與賈巴提斯塔.蓬基諾(Giambattista Ponchino)和澤洛提(Zelotti)一起在威尼斯公爵宮大廳從事天花板裝飾畫工程,其中有四幅皆由維洛尼塞負責。當時的官員(Daniele Barbaro)指定畫作主題須以推崇威尼斯的政府維護美德、打擊邪惡與帶來繁榮等為表現內容。
右列兩幅作品維洛尼塞皆採用了仰角透視法繪製而成。在《朱諾將禮品撒給威尼斯》畫中,下方代表威尼斯的女子與上方的朱諾(即天后希拉),以對角線相對呼應,表現威尼斯向上仰望接受朱諾賜給的榮耀與財富。另一幅《邱比特打敗邪惡》可看出維洛尼塞將當時盛行的「矯飾主義」,加上個人色彩風格與繪畫主題結合在一起的成果。
從畫作傳達的內容可知:雖然當時是俗世主義盛行的時代,人們仍把一切的美好與勝利歸因於神(縱然是希臘神祇)的賜予與帶領,而不是自我誇耀與驕傲居功。
2、《迦拿的婚禮》(The Marriage at Cana)


《迦拿的婚禮》(The Marriage at Cana)

《迦拿的婚禮》(右方局部)


《迦拿的婚禮》(左方局部)

《迦拿的婚禮》(前景中央局部)


A、作品檔案→1563年
油彩‧畫布
669 x 990 cm
法國巴黎羅浮宮(Muse du Louvre, Paris)

B、評析:
這幅畫是維洛尼塞1563年為威尼斯–聖喬治教堂貝納特托修道院(the Benedictine monastery in San Giorgio Maggiore)的食堂所作的裝飾畫,因技法的表現高超而受到瓦薩利等藝評家的高度讚揚。此畫以七個不同視點為構圖基礎,畫中建築宏偉逼真,絲綢錦緞服飾與珠寶的色調光彩奪目,各種人物皆栩栩如生,還可辦認出當時的顯要:包括神聖羅馬帝國帝王查理五世、土耳其蘇丹沙里蒙一世、英國瑪麗女王和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等人。在前方音樂家中,則畫有提香、丁托列多和穿著白色衣服,正彈著大提琴的維洛尼塞本人。
其實畫作原本取材自《聖經.新約》,內容是耶穌在迦拿城參加婚宴,暗中顯現神蹟,將六缸水變成酒的故事。但在此畫中,維洛尼塞並未將焦點放在耶穌傳道後施行的第一個神蹟上。耶穌在畫面的中央被吵雜的人群所包圍,神情超然卻顯得孤立且格格不入,因為周遭的人各自忙著交談與把酒尋歡,樂師在前方彈琴助興,僕役則穿梭其間服侍賓客,耶穌背後上方竟然有人喧鬧,根本沒有人理會耶穌。如果把耶穌這個人物去除或替換上任何一個王公貴族,似乎也無損於整個畫面的完整性,因為維洛尼塞只是藉由宗教的相關題材來表現世俗歡宴喜慶的場面。在《迦拿的婚禮》中,耶穌無足輕重的安排,透露出維洛尼塞對神蹟的輕蔑,也讓我們看到了威尼斯沉溺於奢華享樂的景況,但也某種程度的反映出當時教會中人雖披著宗教的外衣,行徑卻已偏離信仰純淨樸素的本質,與一般世俗無異的腐化亂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吉奧喬尼的繪畫中,田園風景和主角彼此都有對應關係,並且蘊含豐富的哲理和宗教的神秘意義。提香早期的寓意畫畫作中,可以明顯的看出受到吉奧喬尼的影響。但是提香在人物動作和造形部份卻加入更多的變化與動感,並流暢自如的運用明亮鮮豔的色彩,而逐漸展現了自己的風格。
  • 提香是當時義大利以至整個歐洲藝壇最負盛名的「肖像畫」家,因為達芬奇、拉斐爾早已去世,米開朗基羅則不重此道。提香在其創作期間從未停止創作肖像畫,直到晚年依然如此,肖像作品相當豐富。但是因為他索價甚高,所以大部份的肖像畫主角皆是當時的王公貴族以及顯赫人物,各國各地王公顯貴皆以得到提香畫像為榮。
  • 1518~1523年,費拉拉大公(Duke of Ferrara)阿方索一世(Alfonso I d'Este)請提香為其城堡一間名為「條紋大理石館」(alabaster room)的房間繪製一系列與喬凡尼.貝里尼的畫作《眾神的饗宴》相關的作品,提香以「酒神」神話的題材表現了世俗逸樂的畫面,深獲貴族的讚賞。1553年起,提香在西班牙的菲力二世的委託下,製作一系列自稱為「詩畫」的七幅神話題材作品,但是年過六十的提香所選擇繪製的神話故事與年輕時喜好的歡樂內容已大不相同。隨著心境的改變,提香針對悲劇性的神話故事,以充滿戲劇性的方式詮釋連眾神與英雄都難以擺脫的宿命,畫作所展現的張力與令人深思的內涵成為其他藝術家所模仿的對象。
  • 貝里尼和吉奧喬尼的基督教圖像雖影響青年時代的提香。但是提香也創造了很多新穎的構圖,如《聖母升天》、《佩薩羅聖母》及晚年的《聖勞倫斯的殉道》
  • 《聖母參拜神殿》是類似壁畫但實際上是畫在布面的巨幅作品,表現聖母瑪麗亞年幼時參拜神殿備受祭師關愛的故事。全畫具有隆重盛大的氣氛,人物眾多,場面卻安排的有條不紊。左為殿前的群眾,右為站在高臺階上的祭師,幼年聖母則正走在臺階中段。群眾人物的個性、姿態、衣冠和背景宏偉的建築物寫實逼真,令人有置身於威尼斯教堂前之感,反映出文藝復興時威尼斯社會的輝煌,也是當時日常生活情景的寫照。畫中建築物外形靈感來自同時代建築家塞里奧(Serlio)和桑索維諾(Jacopo Sansovino)的最新風格。此畫構圖穩定,內容莊重,充分代表了提香中期作品的特色。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