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四)

居安思危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道家對世界的認識,有宏觀、廣大的認識觀,叫做道生天、天生地、地生人。對應這樣的認識觀,道家講了對應的修行的理論和方法,叫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為了不讓人陷在空洞的理論裡不能自拔,加上了道法自然。把一切符合自然、蘊育在自然中的方法,都稱為修道的方法,所以叫道法自然。

從草的生長中學習修行的方法

過去,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詩叫:「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人都很好理解。草,只經歷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對於草來說,它的生命就結束了。但草的年齡究竟有多大?不同的草的年齡是多少?什麼草是長壽草,似乎人就漠不關心,好像與人生沒有必然的聯繫。

人在感嘆人生的短暫時,總是說: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果這種比喻還算準確的話,草的一歲,是不是也與人的一生相符呢?如果草也有思維,它在一年中的每一天, 經受的春風得意的生、夏雨烈日的長、秋高氣爽的收、冬凍嚴寒的藏,是不是也像人的生老病死那樣慢長呢?

而草在一年中,只是地表的草的死亡,地下的根並沒有死,它還在等待著來年的春暖花開。對應人的生命過程,人一生的生命過程,是不是也像草一年的成長經歷呢?如果是這樣的話,草來年的枯榮,是不是也像道家對人的生命過程那樣,經歷人生命的再一次輪迴呢?

如果把草的表面的生命過程,看成是人的一生的生命過程的話;人的靈魂是不是更像草的根呢?人的靈魂的再生、轉生,是不是更像根中的草的再生呢?草靠根的深藏在地中汲水、保溫,去保護其生命的本源。人靠追根溯源,從真、善、忍的本源中去保障生命的延續。學習草根的生存之道,就在尋找人的生命的長生之法。在野火中鍛造燒不盡的方法,就是在尋找春風吹又生的希望。

從樹的成長中尋找修心的真諦

樹在人的意識中,不是一年生的植物,樹的生命週期要長一些。樹的種類很多,我把樹分為二種。一種是落葉樹,一種是非落葉樹。

落葉樹在遇到乾旱少雨、或者冬天來臨的時間,為了保證樹的生命的延續,一方面,把樹根深深的紮入地下,去汲取大地深處的水分和營養;一方面,把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各種五彩繽紛的樹葉,毫不留情的從自己的身體上落下,以保證自己的生命戰勝嚴寒、度過難關。

人在遇到災難、遇到嚴冬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像落葉樹那樣,把自己追求來的名、利、情等那些讓人羨慕的東西也放下一些呢?修煉的人,要想保證生命的本源,返回原始的本性,是不是應該把這些眼前的利益、暫時的榮華,全部的放下呢?

非落葉樹一般比落葉樹活的要長久一些。松樹能活上百年,杉樹能活幾百年,柏樹能活幾千年。它們與落葉樹相比,選擇了不同的生存方式。一方面,它們汲取的營養,不急於像落葉樹那樣的炫耀自己,而是韜光養晦,每年長的很慢、很慢,保障自己的生命、保全自己的本性;另一方面,把自己的樹葉打扮成毫不起眼的針葉松,外面包上層油脂,以免自己生命的精華被散發,保障了自己不受一年一枯榮的制約,也就擺脫了落葉樹種過早的走入了生命的進程。從落葉樹與非落葉樹的比較來看,非落葉樹不僅選擇了放棄慾望,也選擇了精神內守。

如果人能真正的從落葉樹中學習放下;從非落葉樹中選擇低調和內守,人的生命,像松樹那樣,人活百歲就不是夢;像杉樹那樣,人活數百歲,就不只是幻想;像柏樹那樣,人活千歲甚至幾千歲,就更不會是天方夜譚。

從動物的活動中學習修身的妙招

在大自然面前的芸芸眾生中,動物給人類增添了更多的色彩。飛禽的飛行方法、走獸的爬行姿勢、水下動物的游動技巧,都給人的養生,留下了無數的啟示。

飛禽越驍勇,耗散了更多的精力,壽命就越脆弱;走獸越勇猛,削減了更多的能量, 生命就越短暫。到是行動遲緩的龜行吐納之功;彎曲而行的蛇首尾相結;狐狸等動物首尾相顧;生命延續了幾百年,有的超過了上千年。如果人能從每一種動物的生存技能中尋找靈感,從每一種長壽的動物中尋找結論,人類延年益壽的步伐,就會加快;返本歸真的路途就會加速。

古往今來,道家已經從道法自然的角度,講了多門修身方法、多種修心技法。道家的各門派中也用多種方法,修出了許多得道的真人、智人、賢人,只不過常人把這些成就當成了神話。一個神話就打住了人的思維,不去往深處多想,因此而打住了修行的路。

願有意得道的人,能從道法自然中汲取修行的營養、修身的方法,走出自己的修心養命之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一橫代表無極到太極;兩點代表太極生兩儀,形成陰陽圖;“目”字橫著看就是“四”代表兩儀生四象;“道”的上面兩點,繁體字寫成“八”代表四像生八卦。老子講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是通過“坐車”形成、發展和實現的;道家的太極圖也是從此中派生出來的、完善發展的。
  • (shown)「禮樂」所起的作用,就在於通過調和制約的方式對生命進行養護,使生命不至於迷失墮落於情感欲望之中…
  • (shown)文帝、景帝敬天意,順自然,以「愛民」、「富民」、「教民」為治國理念,親賢臣,求賢良,年歲收成不好就下詔責己,使天下人人重仁義而恥私利。
  • (shown)人看不到道的形狀,卻能從人的生存環境中、從生命的運行規律中感受到道的存在。
  • (shown)人雖然看不到道的形狀,聽不到道的聲音,但卻能從自然的現象中,找到與道相似的表現。
  • (shown)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崇尚的家庭倫理準則,是人們應該信守的道義原則。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受到朱熹《小學》啟發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進退灑掃、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好的評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