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畫派(七):「金色」提香(一)

生平與創作階段
周錦佩、鄭英男合編
font print 人氣: 1344
【字號】    
   標籤: tags:

權貴的代言人:「金色」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年

一、生平
提香是義大利「威尼斯畫派」中最具影響力的畫家。1488年(一說1490年)生於義大利北部的皮耶韋.迪卡多雷(Pieve di Cadore)。9歲赴威尼斯學藝,曾是喬凡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的學生,和師兄吉奧喬尼(Giorgione of Castelfranco,1477-1510)密切合作,深受其影響,因此要將吉奧喬尼與青年提香的繪畫加以區別,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提香在15l0年吉奧喬尼逝世後才獨立工作。1513年他接替喬凡尼.貝利尼,擔任威尼斯政府的官方畫家,從此成為「威尼斯畫派」的領袖。提香深受上流社會的恩寵,權貴們競相與其交往,不是與其通信,就是求畫。所有到威尼斯的親王貴族們、學者與名流,都一定會去拜訪他。提香不僅曾應教宗保羅三世到羅馬畫了許多肖像畫,1533年接受西班牙兼神聖羅馬帝國帝王查理五世(1516~1556)接見,被封為「帝王的畫像師」,並授與伯爵頭銜,之後提香一直為哈布斯堡王朝作畫。不過提香一生主要的活動地點始終還是在威尼斯。1545~1546年,那是他僅有的一次羅馬之行,居住在梵諦岡的貝維德雷宮(Belvedere Palace)。這是提香第一次能夠親眼目睹古代羅馬的考古遺跡以及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塞巴斯蒂亞諾(Sebastiano del Piombo)等人創作的文藝復興時期傑作。1548 年和 1551年提香兩次赴德國的奧格斯堡工作完成最著名的《查理五世帝王在米爾貝格》(Emperor Charles V at Muhlberg)騎馬像與《菲力二世》(King Philip II)。提香於1551年回到威尼斯,之後就在那裡度過餘生,只在夏季回到他的故鄉皮耶韋.卡多爾。在最後的25年中,他在繪製畫作和研究新技法方面仍是不遺餘力。1576年當威尼斯正處於瘟疫肆虐之時,提香因照顧得病的兒子也感染黑死病,而在8月27日去世,享年94歲,經歷過3個國王、14個主教與14個市長的統治時期。由於提香向來與這些顯要互動良好,加上藝術上的成就非凡,威尼斯政府竟然破例:並未將死於傳染病的提香葬於公墓,而是遵從他的遺願,安葬在聖瑪利亞‧得‧弗拉雷教堂。



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年


二、創作分期與繪畫特點
提香在文藝復興畫壇活躍六十餘年,作品遍及西歐各國,他的作品之豐富,在文藝復興美術家中堪稱獨步。一般都認為提香個人風格形成以後,終生變化不大,這可能與他的生活優渥以及威尼斯的政治局勢比較穩定有關。事實上,他各期創作仍有其差異,尤以晚期突破甚大。
以下是提香繪畫生涯的分期與特點介紹:


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年


★早期:
提香在15l0~1520年的作品可歸入早期創作階段。主要作品《人的三個年齡》、《神聖與世俗之愛》雖然是吉奧喬尼式的田園寓意畫,但是其中展現的寫實功力與色彩的表現力,與之後《花神》一樣廣受好評,而《聖母升天》的特殊構圖與展現的人物動感,可視為提香繪畫風格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中期:
提香的中期的創作包括1520~1540年的作品。提香自從在1513年因緣際會的接替喬凡尼.貝利尼,擔任威尼斯政府的官方畫家後,一路畫途順遂。他的畫作委託人主要是威尼斯的顯要與西歐各國的王公貴族。提香分別在費拉拉(Ferrara)、曼圖瓦(Mantua)和烏爾比諾(Urbino)擔任宮廷畫家,繪製了幾幅以神話為主題的傑作;提香也在1530年查理五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王時,應召前往波隆那(Bologna)為查理五世畫像。整體而言,中期展現的特色是華麗明亮,充滿活力,世俗的氣氛濃厚。這時期的代表作有:《佩薩羅聖母》(1519~1526)、《聖母子與聖凱瑟琳和野兔》(1530)、《聖母參拜神廟》(1534~1538)、《烏爾比諾的維納斯》(1538)、《牽獵犬的查理五世》(1532~1533)等。
★晚期:
從1540年至1576年逝世,是提香的晚期創作階段。在這個階段,提香對於繪畫的構圖方式、主題的選擇、色調的呈現與筆觸的表達都有了更深層的思索與反省,畫風與之前的細膩華美迥然不同,差異性之大讓評論家都不敢相信畫作是出自於同一人之手。
大約1540年時,有兩位頗具影響力的藝評家法蘭契斯科.薩爾維亞提(Francesco Salviati)與喬治.瓦薩利將佛羅倫斯與羅馬從1520年開始發展的一種稱為「矯飾主義」的新畫風介紹到威尼斯,引起提香的注意。提香之後創作的《戴荊冠的基督》(1542~44年)祭壇畫中,騷動不安的構圖與人物誇張的扭曲姿勢,就是加入「矯飾主義」元素的嘗試之作。
為了遏止新教的壯大與改革天主教,教宗保羅三世(Pope Paul III,1534~49)在1545年開始了「特倫托會議」(The Council of Trent,1545~1563)的召開,會後決議此後教會法庭將對宗教圖像的內容進行嚴密的控管,畫家描繪宗教故事時應呈現莊嚴神聖的場景,並為各種美德作圖解。另外,在1550年代末期,提香經歷作家好友亞雷提諾.皮特羅(Aretino Pietro)與兒子歐拉契歐(Orazio)和查理五世(Carlo V)相繼去世的創痛;到了1570年代,威尼斯的經濟因為新航路的開闢而面臨危機,鄂圖曼土耳其人進攻的威脅也越來越嚴重。上述這些事件都深刻的影響著提香晚期的作品走向。提香開始選擇能夠表達人生的宿命、苦痛的神話題材,如為菲力二世所作的一系列「詩畫」。至於宗教畫則偏好以暗沉而層次豐富的色調呈現神聖的氛圍,如《聖勞倫斯的殉道》(The martyrdom of St. Laurence,1559)、《聖傑洛姆》(St Jerome,1560)。提香在晚期也開創了新的繪畫技法,他用調顏料的刀或手指為畫筆,在畫布上留下粗放的筆觸來表達情緒的張力。如《天使報喜》(Annunciation,1559-62)、《戴荊冠的基督》(the Crown of thorns,1570)、《聖殤像》(Piet,1576)。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此後吉奧喬尼的畫作色階變化更為柔和,層次感更加豐富,尤其在表現人體形象時,更能展現肌膚的生命力。吉奧喬尼廣泛的運用「暈塗技法」(sfumato technigue),有別於其他威尼斯畫家以光造形,這種用色彩作畫的技法,成為其個人特色的一部份。
  • 吉奧喬尼大膽的將裸體女性與男子置放在同一片草地上入畫,表面看來似乎是驚世駭俗,打破神話與世俗的藩籬,事實上應有其哲學思考的意涵。自古以來,西方民族相信:神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了人,所以人體是最完美而神聖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憚思竭慮的希望精準的呈現人體之美。人文學者認為自然也是上帝造化下的產物,所以也需要畫家用畫筆寫真,讓人領會風景之美。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 台灣故宮, 故宮, 歲時吉慶, 節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宮特展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黃曆新年應景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透過精選的院藏歲時文物,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陪您過個知性蛇年。」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會說故事的圖畫」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畫」或「敘事畫」為主要展件,希望呈現「圖像」能夠超越文字描述、為觀眾提供更豐富訊息的潛力與特性。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9月推出古籍善本選粹新展:「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呈現豐富多元的古地圖世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