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金沙赌场会员卡官网-金沙赌场会员卡开户-金沙赌场会员卡注册
禮樂--天地之和(一)

初識「禮樂」

一竹
font print 人氣: 85
【字號】    
   標籤: tags: , , ,

提到「禮教」,中國人大有談虎色變之意,大概是因為那個「吃人」二字的長期灌輸吧。那麼中國幾千年來,奉行的儒家的「禮教」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當年孔子會不辭辛勞,孜孜以求「克己復禮」呢?

提到「禮」,我們還要說到「樂」。禮和樂是儒家治國安邦的支柱,是不可分割的。

一、「禮」與「樂」並不是單純意義的「禮儀」與「音樂」

我們看看《禮記》是如何闡述「禮」與「樂」的。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禮記》原文) 

這段話的意思是:樂,代表了天地間萬物最和暢的情態;禮,代表了天地間萬物最有秩序的情態。能獲得和暢,所以萬物自然孳生化育;能擁有秩序,所以萬物井然有別,各得其宜。

因此說,禮儀與音樂,只是「禮」「樂」外在的表現形式,而「禮」「樂」本身是有著更深的內涵的。

二、「禮」「樂」從何而來?
 
樂由天作,禮以地制。(《禮記》原文)

樂是取象於天時循環變化的原則而制作的;禮則是取法於土地的有高有下,生養萬物各有所宜的原則而制作的。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古人洞徹了天地萬物的「和而不同」:天地間陰陽和順,萬物得以孳生;萬物雖各不相同,但等差有序,共同繁榮。敬天的古人,在對天地萬物的敬畏與謙卑心態中看到了這種天地萬物雖千差萬別,卻有秩序而和諧的原則,因此「人法地」而制定了「禮」與「樂」。

三、「禮」「樂」的作用 

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禮記》原文)

譯文:和諧而不混亂,是樂內在的精神;讓人欣喜歡愛,是樂有的功能。中正無邪,是禮的本質;莊重恭順,是禮的職能。

使各種不同的物類,在極為和暢的氣氛之下,共存共榮,不會發生彼此侵害的事,這就是音樂誘導民智,達到教化目標的內在作用。使人人喜悅歡樂、相互親愛,這就是音樂的作用。

使不同階層的人,共同保有中正平和,絕無偏邪的思想,這就是禮在本質上的要求。使人人經常注意外表的端莊誠敬,謙恭順從,這就是禮儀在形式上的要求。

因此,「樂」的最高境界就是「性情的調和」。這樣的音樂,一定是能讓人心境寧靜平和。「禮」的最高理想就是適當的等差節度。這樣的結果也一定能讓人相互禮讓,彼此尊重。

社會沒有秩序,就會陷入混亂;沒有和諧,人心就會渙散,對此,儒家主張用禮樂教化,法家主張用強制的手段(刑罰),究竟誰的效果好?

就同樣可能達到準則規範被遵守之目地下,前者的效果比後者要好。 因為禮樂的教化在於提升內在的道德修養,而道德意識是一種自省行為,這種改變是發自內心的自願自覺。而任何強制性制裁都是一種懲治干預;這種懲罰雖可使人心存畏懼,小心規範自己的行為,卻難以達成主觀上的道德自律;一旦離開這種懲治的視線,還會放縱自己的行為的。

因此,禮教和樂教,並不像現代人所認為的「軟弱無力」;相反,這種教化如果真能得以實行,每個人都能自覺約束自己,那社會不就自然和諧穩定了嗎?正是深知這種教化才是長治久安的最好辦法,古代聖王先賢們,才堅守著以禮樂來維護著社會的秩序與和諧。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持節就是保持氣節。他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品質,表現為堅持正義,在強大的壓力面前也不屈服的頑強精神。
  • (shown)禮產生於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在古代,對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
  • (shown)琵琶在古代是使用絲弦與牛筋弦,古人氣定神閒,做什麼事都講究靜心,用絲弦即使音量小,古人依然可以領略樂曲的意境。
  • (shown)古人敬法自然,從自然的世界中悟道,孔子就提到「三無私」的天地之德,即「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臨。」作為天,任何事物都在他的覆蓋之下,作為地,任何事物都在她的承載之上,作為日月,任何事物都受到他們的照臨,無論是善人,惡人,好事,壞事,正物,敗物,都感受著偉大天地的無私大德。
  • (shown)真正聰慧、善良、謙虛的人,會有靜觀俗世而不被其羈絆的超然境界和包容萬物的底蘊…
  • (shown)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捨有度。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民族氣節,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
  • (shown)古典詩詞中的山水意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使有限的物像有了無限的意韻,品味其獨特的審美意蘊,感悟詩中所昭示的深刻道理,使人領悟到傳統文化之深之博之美,使人獲得對宇宙、人生的理性認識和勵志生命的人文品性。
  • (shown)古人遵守諾言,言行一致,對於一句交託的話,能做到終身不忘,而真正成為良知、正義、感恩的人。踐約守信是誠實做人的核心,是為人處世道德標準的要求,是對自己良心的忠誠和對他人的負責。
  • (shown)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構造簡單,但音色醇厚深沉,柔潤和順,樂音體系完整,可謂「大繁若簡」,簫歷經千年,見證著華夏文化的歷史悠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