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18)

二、何謂「儒學」?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44
【字號】    
   標籤: tags:

二、知人不僅包含道德論,還包含知識論。《中庸》一句「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就說明「知人」的知識論。百世以來的人文興衰,他都非常清楚,沒有一點迷惑,你想想,這包含多少人文知識在裡面。孔子也說他「四十而不惑」。孔子到了四十歲,就知道人是怎麼一回事了,他「知人」,所以他沒有迷惑。聖人不僅通曉人的行為本性,還要上達天文,下至人文歷史都要知道。可以說「知言」是儒家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代的儒者,都飽讀經書、對歷史非常熟悉,都強調要身懷「六藝」,也是來自孔子這個「知言」的任重道遠。不知言,何以知人?不知人,何以治人?故為君子三階段論:知禮、知言而知天命也。以此來說,《論語》的主要內容是講「知言」就不是無根據了。

三、與《論語》相近的典藉還有一部《國語》。何為「國語」?即記錄七個國家如何興衰的語言。當時記史叫「春秋」,如孔子的《春秋》,呂不韋的《呂氏春秋》等。而記言的就叫「語」。顧名思義,《國語》就是記國的興衰語言。而《論語》,也就是彼此議論(對話、談話)的語言。說《論語》是一本辯言書,對書名和其內容來說,是很恰當的。這樣,我們以「知言」(知人)來解讀《論語》,就不會覺得雜而散、文不對題了。

孔子說「知人」,並不是其最終目的,其知人只是一個中介,一個橋梁,最終目的是為了「知天命」。

3、知天命。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1孔子說這個「命」,就是天命。知天命,就是做到君子的境界了。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2孔子雖然指出知天命,就是做君子的境界,但什麼是性與天道,孔子在《論語》中沒有太多的說明。倒是在《易經》的《繫辭傳》中講到性與天道。如果說相傳的《繫辭傳》為孔子所作屬實,那麼《繫辭傳》所講的性與天道就是孔子的意思了。《繫辭傳》亦有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3也可證明子貢「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之說,因這個天道是不能用思想、用行為去得到的,要靠一種非常微妙的感悟,一種極虛無的靜觀才能得到。所以這「知天命」是不好說的。要了解孔子這個天命,從《易經》入手是一個方法,從《中庸》來理解也是一個方法。這二書都有講到性與天道。

據《易經》所說,天道就是「乾」卦。這個乾是天地之始。「大始乾元」,這個「乾」是如何來的?我們人類是無法考究的,它是無無之有。乾是一,它是不能分解的。不能分解地說的東西,是不好說的。所以,我們若用理性去分析天命,是分析不出一個名堂來的。如能分析出來,那也不是天道。以子貢那樣能言善辯的聰明人,又親臨孔子的教導,他都不可得而聞之。我們要得出這個天命,只能靠中國人常說的「悟性」。這個「悟性」,不是西方哲學所說的知性,它是一種感性——心靈感應。故《易.繫辭傳上》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天道,你要在極虛靜,無思無為的境況下才能感悟的。以《中庸》的說法,天道是無聲無臭的,即我們看不到,摸不著,聞不到的宇宙法則。它是形而上的,不是形而下的器具可以命名的。《易.繫辭傳上》有說「神無方,易無體」4也是這個意思。這個無形的天道,我們雖然看不到,摸不著,聞不到,但天它在我們這個宇宙世界,確實運行著。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5天不說話,但在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在左右著我們這個世界。萬事萬物,生生滅滅,無不出自這個天道。所謂的「於穆不已」(《中庸》),天道肅殺真如,沒有半點虛假,它在統籌、運行著整個宇宙世界。(待續)@

1《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97頁。
2《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87頁。
3《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31頁。
4《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14頁。
5《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59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黃鶴昇,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生於中國海南島儋州市高洋村。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黃鶴昇與兩位好友夜晚在山上煮酒慶祝。年紀雖輕,卻深知“老毛不死,我們永無出頭之日”。一九七七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中學階段被文革耽誤了十年學業的黃鶴昇,先考取了廣州“廣東省政法干部學校”,後又考上江南某政法學院深造。在該院,第一年學習形式邏輯學,為他的哲學興趣打下了一個基礎。第二年他突然逃學出走深圳,與友人一起辦出版社和出版雜誌。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他真正“出走”赴泰國曼谷,同年六月到了德國。
  • 德國新天鵝堡有家中餐館「聚賓樓」,很多人曾在此用餐,卻少有人知道,這家的父子倆以不同的方式均曾獲獎…
  • (shown)孔子「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距今已兩千多年了,其一部《春秋》史,也不過是「述而不作」,然其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竟讓華夏民族傳承至今,成了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標簽。
  • (shown)想當年,那個將華夏文明定於一尊的孔老夫子,說仁、說克己、說復禮,還有禮義廉恥、誠心及天下都說了。就是沒有說愛國主義......
  • (shown)我們再來看《易》經的算卦,是有它的道理在的:其以「陰陽」作卦,陰爻代表符號為「--」,陽爻代表符號為「-」,經三易為一爻,而要有六爻才成一卦。
  • (shown)儒家的天下文化,其實質上就是天道文化。即天道下的文化。其視天下蒼生萬物由天道而來,吾人對天下萬物,特別是人類要有「惻隱之心」,即孔子講的仁禮道德,仁人之心。
  • (shown)儒家自孔子以後,都是繼承這個「天道」文化傳統的。翻開歷史記載那些鴻儒俊傑,沒有哪一個不談天下文化的。
  • (shown)亡國,只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這個國家興亡的責任,是匹夫走卒的事;而天下興亡就不同了,它關係到文化禮教能否傳承的事,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天下大事,這個責任,要由知識分子(士大夫)來擔當。
  • (shown)「國家是永久的」,即近似於古人的「天下」;政府、政黨皆可更換,說明此不是儒終極服務的目標。其言可說是一針見血,此僅供愛政府、愛黨專業戶參考。愛黨、愛政府與愛國是不容混淆的。
  • (shown)中國歷代的文人志士,以天下為己任,譜寫出許多可歌可泣的篇章,說明儒學,他不是屬於那一朝代,那一個皇帝,那一個政黨,那一個國家的;而是天下人類所共有的精神文明財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