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知人不僅包含道德論,還包含知識論。《中庸》一句「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就說明「知人」的知識論。百世以來的人文興衰,他都非常清楚,沒有一點迷惑,你想想,這包含多少人文知識在裡面。孔子也說他「四十而不惑」。孔子到了四十歲,就知道人是怎麼一回事了,他「知人」,所以他沒有迷惑。聖人不僅通曉人的行為本性,還要上達天文,下至人文歷史都要知道。可以說「知言」是儒家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代的儒者,都飽讀經書、對歷史非常熟悉,都強調要身懷「六藝」,也是來自孔子這個「知言」的任重道遠。不知言,何以知人?不知人,何以治人?故為君子三階段論:知禮、知言而知天命也。以此來說,《論語》的主要內容是講「知言」就不是無根據了。
三、與《論語》相近的典藉還有一部《國語》。何為「國語」?即記錄七個國家如何興衰的語言。當時記史叫「春秋」,如孔子的《春秋》,呂不韋的《呂氏春秋》等。而記言的就叫「語」。顧名思義,《國語》就是記國的興衰語言。而《論語》,也就是彼此議論(對話、談話)的語言。說《論語》是一本辯言書,對書名和其內容來說,是很恰當的。這樣,我們以「知言」(知人)來解讀《論語》,就不會覺得雜而散、文不對題了。
孔子說「知人」,並不是其最終目的,其知人只是一個中介,一個橋梁,最終目的是為了「知天命」。
3、知天命。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1孔子說這個「命」,就是天命。知天命,就是做到君子的境界了。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2孔子雖然指出知天命,就是做君子的境界,但什麼是性與天道,孔子在《論語》中沒有太多的說明。倒是在《易經》的《繫辭傳》中講到性與天道。如果說相傳的《繫辭傳》為孔子所作屬實,那麼《繫辭傳》所講的性與天道就是孔子的意思了。《繫辭傳》亦有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3也可證明子貢「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之說,因這個天道是不能用思想、用行為去得到的,要靠一種非常微妙的感悟,一種極虛無的靜觀才能得到。所以這「知天命」是不好說的。要了解孔子這個天命,從《易經》入手是一個方法,從《中庸》來理解也是一個方法。這二書都有講到性與天道。
據《易經》所說,天道就是「乾」卦。這個乾是天地之始。「大始乾元」,這個「乾」是如何來的?我們人類是無法考究的,它是無無之有。乾是一,它是不能分解的。不能分解地說的東西,是不好說的。所以,我們若用理性去分析天命,是分析不出一個名堂來的。如能分析出來,那也不是天道。以子貢那樣能言善辯的聰明人,又親臨孔子的教導,他都不可得而聞之。我們要得出這個天命,只能靠中國人常說的「悟性」。這個「悟性」,不是西方哲學所說的知性,它是一種感性——心靈感應。故《易.繫辭傳上》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天道,你要在極虛靜,無思無為的境況下才能感悟的。以《中庸》的說法,天道是無聲無臭的,即我們看不到,摸不著,聞不到的宇宙法則。它是形而上的,不是形而下的器具可以命名的。《易.繫辭傳上》有說「神無方,易無體」4也是這個意思。這個無形的天道,我們雖然看不到,摸不著,聞不到,但天它在我們這個宇宙世界,確實運行著。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5天不說話,但在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在左右著我們這個世界。萬事萬物,生生滅滅,無不出自這個天道。所謂的「於穆不已」(《中庸》),天道肅殺真如,沒有半點虛假,它在統籌、運行著整個宇宙世界。(待續)@
1《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97頁。
2《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87頁。
3《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31頁。
4《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14頁。
5《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