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知人」,不僅要把人的本性、智能弄清楚。而且要把人類的歷史文化弄清楚。所以孔子的「知人」內容是很廣泛的。他不僅要瞭解「性智」等人本能的東西,而且還要講「學思」等知識論的思辨。《禮記.中庸》說「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1這裡說的除「質鬼神而無疑」為「知天命」範圍外,其他部分均為「知人」的功夫。就是說,你不僅要知道你本身如何,還要知道人民群眾是什麼,而且還要考察歷史,三皇五帝是如何以德治人的,百世以來的人事興衰都考察得很清楚,沒有疑惑,這就是君子之道。孔孟要求君子不僅要尊德性,而且要博於文。「學思」也是孔子「知人」的一個重要內容。孔子說:「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2就是說,你有博學的才能,又有禮儀做為你的行為準則,那就沒有什麼可以難倒你的了。孟子亦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3孔孟辯「知言」(「知人」),是要提高你做人的境界,使你往上提升,做個品德高尚、智勇雙全的君子、大人的人物。不要做那品德低下、無能無才的小人。
有人說孔孟之道是「成德之學」,叫「尊德性」之學。又有好事者將《論語》各章分為若干內容。如將《學而》篇說是專講學習的,《顏淵》篇是專講仁的,《八佾》篇是專講禮樂的。實則《論語》的內容雜得很。就《學而》篇來說,前面有「學而時習之」講學習外,後面的似乎又說到「孝」或做君子等等方面去。並不是全講學習;《顏淵》一篇也是這樣,開始講仁,後面似乎又講其他「問政」、「問德」、「問君子」等去了。篇名雖叫《顏淵》,但並非單是與顏淵對話或專講顏淵,還有其他弟子答問。類似這樣的問題,在《論語》篇篇都有。孔子講仁的內容不單是《顏淵》一篇,其他篇章也有講。其實,如果我們將《論語》作為是對孔子思想的闡述、記錄來看,我們倒不如說《論語》的主要內容是講「知禮」和「知人」(「知言」)。我們以此來看《論語》的內容為何如此複雜豐富,其曰仁、曰禮、曰君子小人、曰士、曰友、曰鄉黨,以及曰孝、曰誠、曰信、曰廉恥、曰智勇等等。與其說《論語》是講「仁、義、禮、智、信」,倒不如說是講「知禮、知言(即「知人」)之對話錄。孔子有很高的知人鑑別能力,他因材施教,因材施用,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他們。《論語》就是孔子與不同的學生對話錄,從而闡述孔子事跡的一本書。《史記》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的學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才能不一。詩、書、禮、樂、藝各有建樹。太史公所採史實引言,多出自《論語》。太史公所記仲尼的弟子,點出姓名的人物各有不同:顏回好學,悟性極高;子貢好辯,秉性高傲;子路好勇,志氣高伉等,孔子對這些有不同性格、才能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贊顏回好學,對仁義有極高的悟解;對子貢的利言好辯,孔子常黜其辯;對子路的勇敢,孔子則以禮匡正之。該書也記載樊遲問學莊稼,被孔子罵為沒出息;又記載孔子對澹臺滅明以貌取人的錯誤看法等等。我們從太史公記孔子學生的事跡亦可以看出《論語》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有後儒將《論語》作為治國治人的經典大加宣揚,把《論語》說得無以倫比,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則感到有些迷惑:一部缺乏嚴密邏輯性、結構非常鬆散的書,竟用「半部」就可以治天下,實在太神奇了。如果我們以現代作文法來看,《論語》連小學生的作文都不如,每一篇文,沒有一個中心意思,而且文不對題。但若依「知言」(知人)來解讀《論語》,我看就比較合情理了。以此說我有三大根據:
一、《論語.堯曰》裡,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4此三句話,是對聖人之道的總結,也是孔子教育其學生的三大內容。它放在《論語》最後一篇〈堯曰〉,就是對全書作一個總結。即我們現今著作的前言或後記,對書來個提要的說明。禮,有《禮記》等記述;命,有《易》等說辭;而整部《論語》,就是辯言,為「知人」而說。(待續)@
1《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91頁。
2《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33頁。
3《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314頁。
4《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