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畫派(三):開創者貝里尼(中)

周錦佩、鄭英男合編
font print 人氣: 60
【字號】    
   標籤: tags:

3、《聖傑若姆在閱讀》(Saint Jerome Reading in the countryside)

A、


作品檔案→1480~90年 油彩.畫板 47 x 37.5 cm 美國華盛頓區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at Washington,DC)

B、評析:
聖傑若姆約於西元三四三年生於今日的克羅埃西亞(Croatia)。他是個通曉希伯來文、希臘文與拉丁文的學者,在受洗為基督徒後,曾先到敘利亞曠野中修行。西元三八二年,聖傑若姆在教宗請託下,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將希臘文的《聖經》翻譯成拉丁語。因為譯經的貢獻,使聖傑若姆特別受到「文藝復興」期間「人文主義」者的偏愛,而在威尼斯以聖傑若姆為主題的畫作也深受贊助者的歡迎。

在此畫中,聖傑若姆和隨侍在旁的「獅子」只佔右下角的一個小範圍,前者呈現出一派內修的、靜定的、沉思默讀下的精神狀態。傳說中傑若姆曾為獅子拔刺,因而馴服了它,因此聖傑若姆的馴獅也代表征服自身魔性與深層慾望的絃外之音《註1》。在曠野中修行的他,早就堅持透過一連串的「忍辱」與「犧牲」,達到崇高的宗教境界。樸拙的荒野景致中,暗藏了自然界永恆的秩序與生機,呼應著聖傑若姆頓悟生命本質後的虔誠。貝里尼詳盡精確描繪自然的一切,但仍不忘記適切地表達宗教性的寓意,例如岩石表面閃耀著意味神聖的光芒;山石的堅硬也象徵修行者堅定的意志;在畫面中心啃食樹葉的「白兔」其實才是真正的焦點:牠代表了聖潔,也影射了聖傑若姆的超然物外;至於象徵肉慾的「棕兔」屈居下風,則顯示了聖傑若姆從「外在追逐」到「內在靜觀」的精神勝利。

《註1》:新柏拉圖主義的傳統命名為德謬哥;證據顯示德謬哥的觀念是由柏拉圖的《蒂邁歐篇》及《理想國》而來。
在《蒂邁歐篇》中,德謬哥是一位有著獅子形象的仁慈創造者(造物主/demiourgos),從先在的物質中創造了宇宙,卻無法擺脫靈魂中殘存慾望的迷惑。德謬哥亦被稱作「伊達波思」(Ialdabaoth)、「薩麥爾」(Samael,亞蘭文即盲目之神的意思)或「薩迦拉」(Saklas,古敘利亞文即愚蠢、無知的意思)。

4、《神聖的寓言》(Sacred Allegory)

A、


作品檔案→1490~1500年 油彩.木板 73 x 119 cm 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義大利

B、評析:
畫中前景的大理石平台上有著宗教人物,例如左方寶座上坐著聖母,平台之外有持劍衛道的聖保羅(San Paul),畫面右邊站立著被箭刺穿身體的聖施巴斯坦(San Sebastian)等,由此判斷,平台所代表的應該是天堂之所在,所以前景也是整幅畫面中最明亮的地方。貝里尼再一次將光與神聖結合,並且突破傳統,將天堂放置於畫面的最前端而非最高點。莫非他暗示著天堂可以近在眼前?只要是堅定信仰者、殉道者與像嬰孩一般純真的人(平台中央有正在玩耍的孩童)就可進入天堂。而平台與中景、後景的山丘有河流為界,象徵天堂是居於塵俗之外的。

不過,令人納悶的是:中景右方山路石梯下隱藏著一隻人頭馬身的動物,岩石上插置一個十字架的涵意為何?貝里尼將人頭馬(centaur)放置在黑暗處,象徵了人性之惡,但是岩石上矗立著十字架似乎也意味著:倘若人類能學習耶穌捨己為人的精神,就可以像凱戎(Chiron) 《註》一樣,雖有聲名狼藉的人馬外型,卻能發揮內在既有的善性與神性,就能走向光明,靠近天堂。
綜合前述內容推論,此畫中景所要表達的應該是人性的善、惡雙面性以及得到救贖的可能,至於遠景則是描繪一般俗世社會的生活樣貌。

《註》:相傳在希臘神話中,除了眾神之外,還有許多力量比神小、但卻比人大很多的半人半獸的神祇「人頭馬(centaur)」他們是一群帶著弓箭在山野間奔馳的野蠻種族。神話中的人頭馬,性情都很邪惡,個性粗暴、善欺瞞,讓人很難信任。

但是,人頭馬族群中,凱戎(Chiron)卻是與眾不同。根據希臘神話的傳說,凱戎是天神宙斯同父異母的弟弟,從小卻因為半人半馬的模樣而遭受排斥。不過,他並不因此自卑,反而努力學習各種知識與技能,成為一位精通醫藥、射箭、文藝的專家。

凱戎最為後世所稱道的事蹟就是代替普羅米修斯 (Prometheus)受苦。普羅米修斯因盜取火種給人類而受到宙斯的懲罰,並用鐵鍊將他綁縛在山頂的一塊大岩石上,還派遣鷲鷹每天啄食他的肝臟,因為被吃掉的肝臟又會馬上長出來,所以普羅米修斯必須承受的是永無止盡的痛苦。

英雄海克利斯(Hercules)原本想找凱戎一起搭救普羅米修斯,不料在援救過程中,凱戎卻被海克利斯的箭所誤傷。此時凱戎想起宙斯曾對外宣稱,如果有任何具備不死特質的神祇願意代替普羅米修斯的位置受苦,那麼普羅米修斯就可以重獲自由。善良的凱戎當下決定犧牲自己,但也要求普羅米修斯必須隨身帶著一塊山上的石頭,以示對宙斯處罰的敬服。

凱戎的義行被宙斯知道後,宙斯不僅原諒了普羅米修斯,並將凱戎佩戴著誤傷他的箭的形象升到天空,變成了射手星座。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丁托列多的原名叫雅各.羅布斯迪(Jacopo Robusti),出生在威尼斯,因為父親開染坊為業,人們就叫他「丁托列多」(Tintoretto),即「小染匠」之意。丁托列多從小喜愛繪畫,常常在染坊的牆上、地上亂塗,於是他的父親將他送到提香(Titian)的畫室去學藝。提香是當時「威尼斯畫派」最傑出的畫家,可是丁托列多作畫時常有自己的主張,常常不遵守老師的指導,因此不受提香的喜愛,甚至將他趕出畫室。丁托列多並未因此氣餒,反而努力鞭策自己,立志要將「提香的色彩和米開朗基羅的形體」結合起來。後來,他果然創立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使作品兼有兩位大師的特長(註1)。
  • 丁托列多的原名叫雅各.羅布斯迪(Jacopo Robusti),出生在威尼斯,因為父親開染坊為業,人們就叫他「丁托列多」(Tintoretto),即「小染匠」之意。丁托列多從小喜愛繪畫,常常在染坊的牆上、地上亂塗,於是他的父親將他送到提香(Titian)的畫室去學藝。提香是當時「威尼斯畫派」最傑出的畫家,可是丁托列多作畫時常有自己的主張,常常不遵守老師的指導,因此不受提香的喜愛,甚至將他趕出畫室。丁托列多並未因此氣餒,反而努力鞭策自己,立志要將「提香的色彩和米開朗基羅的形體」結合起來。後來,他果然創立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使作品兼有兩位大師的特長。
  • 受到當時盛行的人文主義注重現世生活的影響,加上繪畫的贊助者或訂製者皆是王公貴族,使得威尼斯的畫家即使繪製宗教題材的畫作,也帶著濃郁的世俗化色彩,並喜歡借助神話故事來詮釋與描繪統治階級追求歡樂的豪華生活與宴會場景,促成歷史畫及裸體畫的興起。
  • 貝里尼是威尼斯十五世紀最著名的畫家,他奠定了「威尼斯畫派」的基礎,該畫派使威尼斯成為文藝復興後期的中心。他創新了許多新的題材,並且在繪畫形式和配色上帶給大眾新的感受。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 台灣故宮, 故宮, 歲時吉慶, 節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宮特展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黃曆新年應景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透過精選的院藏歲時文物,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陪您過個知性蛇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