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16)

二、何謂「儒學」?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91
【字號】    
   標籤: tags:

2、知人。知人是孔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所謂的知人其實就是知言。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1知言,就是辨別是非。孟子有知言之說,是對孔子「知言」最好解釋。孟子說:「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2孟子列出四種流言蜚語來說明知言。他說聽到那些偏頗的話,就知道他被私欲所蒙蔽;聽到那些逾越禮節的荒淫話,就知道他已陷溺於放蕩之中;聽到那些邪僻的話,就知到他背離正道;聽到那些閃避的話,就知道他心中無物可以應對。這四種毛病一旦在心中起意,便會危害到政治的施行;一旦在施政時表現出來,便會危害到國家大事。就算古代的聖人復生,也一定會認為我說的是對的。孟子所說的「知言」,是要善養他的「浩然之氣」。他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3養這浩然之氣做什麼呢?當然是要做君子。這個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這是氣勢磅薄的君子境界。故後人說孟子的學問為「君子之學」是有不錯。他把孔子的「君子」進一步發揮而說。孔子的知人,是把人劃分為君子和小人兩種來說明他的道德學:君子是好人,是有道德、有知識、心胸寬廣、通達的仁人志士。而小人則是沒有道德、心胸狹隘、結黨營私的鄉愿人士。孔子將這兩種人對比而說,使人一目了然。孔子說:「君子不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5、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6。孔子是個很了不起的心理學家,他深刻地透視人生,了解人的本性。他在這個勾心鬥角、競爭激烈的社會,把自己挺立起來:你們不是患得患失,常常憂慮不已嗎?

我則心胸坦蕩,無憂無慮;你們不是互相攀比,看誰能幹嗎?我則把事情盡能力做好,不與你們攀比。人人都想表現自己,爭名奪利,我則默默做我的工作,求我的學問,有成績了也不驕傲;你們都去責備別人的過錯,彼此結黨營私,我則反身求己,檢查自己有什麼過錯。他把這些看似吃虧,但又能使自己更有利存在的行為人稱為「君子」。可以說孔子是個很高明的存在主義者。他在辨言中, 他把做君子的好處和做小人的壞處都說出來了,使自己在知人中立於不敗之地。孔子說「知人」,當然不單是說君子與小人之分,他還有論「仕」,論朋友,論鄉黨等。整部《論語》,基本上是記載孔子教育他的學生如何為人處世。因學生各人的資質和秉性不同,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同樣說一個名詞,但有不同的解釋。如講「仁」,不同的人問,孔子都有不同的解釋,以致於我們不知孔子「仁」的確切概念是什麼?後儒為了救國救世,有的還為了迎合皇帝的歡心,就產生許多對孔子學問不同的解釋。遠的不說,就說孟子和荀子,與孔子相隔的年代不算很遠,應該是有據可依的。但倆人對孔子學問的看法,既大大的不同。同是講「心性」,孟子是性善論,荀子是性惡論。孟子強調「義」,荀子則強調「禮」。實則,孔子在《論語》中教人如何做人,是很具體的事,而孟、荀倆賢,則把孔子說的話提高到普遍原則。這當然是人言人殊,看法不同。我們從人性的,非常人性的角度去看孔子,他所說的「知人」,即教你如何做人,如何辨別人的言行,提高你的人生境界而已。(待續)@

1《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97頁。
2《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73頁。
3《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73頁。
4《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6-27頁。
5《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61頁。
6《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16-218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黃鶴昇,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生於中國海南島儋州市高洋村。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黃鶴昇與兩位好友夜晚在山上煮酒慶祝。年紀雖輕,卻深知“老毛不死,我們永無出頭之日”。一九七七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中學階段被文革耽誤了十年學業的黃鶴昇,先考取了廣州“廣東省政法干部學校”,後又考上江南某政法學院深造。在該院,第一年學習形式邏輯學,為他的哲學興趣打下了一個基礎。第二年他突然逃學出走深圳,與友人一起辦出版社和出版雜誌。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他真正“出走”赴泰國曼谷,同年六月到了德國。
  • 德國新天鵝堡有家中餐館「聚賓樓」,很多人曾在此用餐,卻少有人知道,這家的父子倆以不同的方式均曾獲獎…
  • (shown)孔子「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距今已兩千多年了,其一部《春秋》史,也不過是「述而不作」,然其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竟讓華夏民族傳承至今,成了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標簽。
  • (shown)想當年,那個將華夏文明定於一尊的孔老夫子,說仁、說克己、說復禮,還有禮義廉恥、誠心及天下都說了。就是沒有說愛國主義......
  • (shown)我們再來看《易》經的算卦,是有它的道理在的:其以「陰陽」作卦,陰爻代表符號為「--」,陽爻代表符號為「-」,經三易為一爻,而要有六爻才成一卦。
  • (shown)儒家的天下文化,其實質上就是天道文化。即天道下的文化。其視天下蒼生萬物由天道而來,吾人對天下萬物,特別是人類要有「惻隱之心」,即孔子講的仁禮道德,仁人之心。
  • (shown)儒家自孔子以後,都是繼承這個「天道」文化傳統的。翻開歷史記載那些鴻儒俊傑,沒有哪一個不談天下文化的。
  • (shown)亡國,只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這個國家興亡的責任,是匹夫走卒的事;而天下興亡就不同了,它關係到文化禮教能否傳承的事,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天下大事,這個責任,要由知識分子(士大夫)來擔當。
  • (shown)「國家是永久的」,即近似於古人的「天下」;政府、政黨皆可更換,說明此不是儒終極服務的目標。其言可說是一針見血,此僅供愛政府、愛黨專業戶參考。愛黨、愛政府與愛國是不容混淆的。
  • (shown)中國歷代的文人志士,以天下為己任,譜寫出許多可歌可泣的篇章,說明儒學,他不是屬於那一朝代,那一個皇帝,那一個政黨,那一個國家的;而是天下人類所共有的精神文明財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