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現代文明的發展,我們完全照搬古代的禮儀是不可能的了。我讀《禮記》,對古人那種繁瑣禮儀細則感到驚訝。莫說我們今人做不到,就孔子時代也難於實行。《禮記》也記載有些人不懂禮節,由孔子或其他達賢指出矯正的歷史故事。可以說,在這禮崩樂敗的時代,要「克己復禮」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正如王船山所說的,亡天下即亡禮教。無禮教文化,則中華文化滅亡矣。所謂恢復傳統中華文化,當從恢復禮教做起。「無禮無以立也」。古埃及文明的斷絕,如今只不過存幾具木乃伊而已。如華夏文明若無禮而獻之,則華夏文明只存幾件爛銅廢鐵的古物而已。
從先秦古聖賢對禮的記述來看,禮應該是人的最基本行為生活方式。即一種做人的生活準則。以通俗的話說,叫做「對得起天地良心」。即我的行不違天,不逆地,合中節,和而心正身安也。孟子把「義」比作是路,把「禮」比作是門。他說,「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1出入無門,說明我們沒有一個安身住所,那只能說是在荒陌野林中,這樣,我們就是野蠻人了;而有住所,那必定要有一個門來出入方便。孟子把禮比作門,是有其深刻意義的:就是說,我們作為文明人,其要向外展現自己,必定要有一個方式,一個框架。這個方式,或說框架,就是禮。禮是人類精神文明這座大廈的門。能從這個門出入的人,就是「君子」(文明人),不能出入這個門的人就是小人(野蠻人)。我們現代許多中國人,受到一些所謂自由風氣的影響,以為隨隨便便、不扣禮節就是時尚。殊不知,人家西方亦有紳士精神的說法。這個文質彬彬,讓女士先走的紳士,他以什麼來表現呢?不也是以禮來體現嗎?現代的文明社會,同樣是需要「禮」來做人的行為規範的,只是與我們古人的禮有些差別而已。一個沒有禮來做人行為規範的社會,不可能是一個文明的社會,只能是一個雜亂無章的野蠻人社會。我們就拿上面說的「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來說吧,當今社會的愛滋病泛濫,中國大陸高官娶二奶風行,就是婚姻之禮廢的結果。性行為要有一個婚姻之禮來約定俗成的,你把它廢了,就把那道德底線也抽掉了。如在以前的傳統習俗來說,一個女子沒有結婚就發生性行為是可恥的,傳出去,這個女子是會受到社會的鄙視的,她的名聲就會受損。這就是禮的作用。禮,它是用來維繫一種價值觀的,你把它廢了,就等於打破了這種價值觀。如今的人認為貞操不重要了,看到的是錢,有錢照樣能在世風風光光做人。這樣,婚姻之禮就廢了,夫婦之道就苦了,夫妻之間最私密、最信賴的那套防線就毀了,而淫僻之罪就叢生了。又如當今大陸風行二奶一事吧。古時人取妾,是為了傳宗接代,它有一套禮法規定,不是亂來的:做妾比大老婆低人一等,也沒有掌握經濟實權。就連皇帝的接班人,首先是大老婆(皇后)的兒子確立,大老婆沒有兒子,才能輪到妾(妃)的兒子做太子。就是說,做妾的地位是不高的和較為鄙賤的。男的納妾,也不是說隨他高興納就納的,也要有禮的約束的。這些禮俗,它是維繫家庭、婚姻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如今的社會,二奶是不合法的,不能明媒正娶。有時她的地位高過大奶,掌握著經濟實力;有時被男的棄之如敝屣,命運悲慘得很。這個二奶夾在家庭中間,破壞了多少和睦的家庭?這就是「婚姻之禮廢,夫婦之道苦,淫僻之罪多」的一個事實寫照。由此我們也看到,古人所說的禮是多麼重要,它所起的作用是多麼大。我們講傳統,講繼承傳統文化,其一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現代人不按傳統的路子走,走不通,走不下去了,才轉過來反思傳統。原來古人所說的句句在理,一一報應了。不聽古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我們以此來觀孔子的禮,他何以要如此堅持「克己復禮」?禮的功能實在太大了,它在節制人欲求的方方面面都禮遇到了。(待續)@
1《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2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