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大陸,對禮的破壞是最嚴重的了。清末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對禮造成一次破壞,民國初軍閥混戰,社會秩序混亂,禮教荒廢,加上中國的一批左翼文人(如魯迅等),大肆宣揚禮教吃人,把禮教說得一無是處,禮,就這樣衰落了。到了我們這一代中共紅旗下長大的人,幾乎不知禮之為何物了。以當今社會的時尚來說,禮,代表的就是陳腐、守舊、不開化。是與現代化格格不入的行為舉止。我華夏聖哲先賢,上觀天象,下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緣人情而創禮,造就了多麼輝煌燦爛的文化。如今禮竟淪落為「吃人」的教條,我們太愧對於祖先了。《禮記.禮運》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此禮一運行,天下即大同。沒有盜竊,沒有淫亂,人盡其才,有力的出力,有才的出才,互相幫助;人們親親愛愛,和睦相處。這樣一個有條有序的和諧社會,就是運用禮創造出來的。歷史記載,堯舜時期就出現過這種大同社會。既然祖先為我們創造出那麼燦爛輝煌的禮文化,我們即使不像孔子那樣講「克己復禮」,但也不至於全盤否定,說它是「吃人的禮教」吧?
禮,是否有那麼大的功能?何以孔子要「克己復禮為仁」,那麼重視這個禮,立志要恢復周朝時代的這個禮文化?周公距孔子時代只不過幾百年歷史,連孔子都悲嘆他久未夢見周公了。而我們距周公幾千年矣,歷史的滄桑波折,禮崩樂敗也久遠了,我們能夢見周公嗎?
其實,孔子所處的時代,不也是禮崩樂敗的時代嗎?孔子明知不可為之而為之,退而作《春秋》,記「春秋」史事:「殺君36,亡國52,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己。」1 「本己」,即德性也;德性是什麼?天道也;天道原來如此,至清至純,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如禮者,則順也。「不知禮,無以為立」,其道即在於此。以通俗的話來說,禮就是良能。有德有能,國泰民安;無德無能,國破家亡。古人解禮為履,履者,足行也;即我們今講的實踐理性原理。又據《易》有「履卦」,《易.序卦》說,「物蓄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2「履卦」是在「小蓄卦」之後,在「泰卦」之前。人有一點小蓄後,就要慎言慎行了,規範自己的行為,這就是履卦的意思,你做到自己的行為中正以後,你就可以陰陽和諧,泰而安了,這就是泰卦的意思。按「小蓄、履、泰」三卦連繫來說,履卦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正好說明履卦,即是禮擔當的角色。《易經》履卦的《彖辭》說,「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履卦上為,「乾卦」,下為「兌卦」,這就是以柔軟踐履剛強之意,說(即悅,兌卦)以對應乾,就如我們人踩到虎的尾巴,虎不吃人,亨通。剛爻居於中位得正,因為光明正大,所以踏上帝王的位子也不會有什麼愧疚。已故民國總統蔣公名「中正」又名「介石」(《易經》亦有「介於石」之說,即以柔克剛之意)3蔣中正,蔣介石這個名字,都是實踐禮的意義,全因《易經》的典故而來。蔣中正能坐上總統之大位,你說巧合也好,你說是《易經》的算卜靈驗也好,《易經》所說的「履卦」就是禮的實踐行為。如果說帕拉圖理想國的國王就是那個充滿智慧的哲學家,那麼《易經》所說的踐履(禮)可以踏上帝王之位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就是說,你如果以禮作為你的行為規則,一切都符合天道,那你就是正人君子了。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為仁」的意思。我們現代許多愛國憤青,罵日本為小日本,叫人家為鬼子。實則人家日本真正繼承了我們禮教的一些傳統,我們反而丟失了。我在電視看到日本政府那個交接儀式,莊重而威嚴,一舉一拜,有禮有節。這不正是我們古人的那個禮教儀式嗎?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就是這個道理。一個管理全國人民大眾的首席官,沒有一個隆重的交接儀式,草草過場,民眾會對你有所尊敬而聽從你的指揮嗎?《禮記.中庸》說,「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4我們人類之所以有慈父慈母,兄弟姊妹互相敬愛,朋友之間很講信用,下級聽從上級的指揮,尊敬賢達師長等,都是由禮所生成。現代的中國人常說,中國人如何如何?中華民族如何如何?你試想,假如你沒有禮的表現,見面握握手,對父母直呼其名,你的一舉一動,與西方沒有什麼兩樣,甚至言行舉止比人家更粗俗,更無章法,你還能代表中國人嗎?你還能說這就是中華文明嗎?一個民族,一個人說他是某某國人,不僅與他使用某種語言、文字有關,而且與他的習俗,傳統的倫理道德、宗教等有關。就是說它有一種特定的、內在的文化涵養。而這一切,靠什麼來展現呢?禮儀,就是這種文化內涵的表現形式。沒有禮,你這民族的文化特色如何表現出來呢?你說你是中國人,你這個中國人總得有點與別人不同的東西吧?我們總不能說,那種沒有禮貌、髒亂、隨地吐痰的舉止是中國人的特色吧?日本人之所以為日本人,是我們首先看到他們接待客人那種點頭彎腰的禮儀。無禮,我華夏文明無以見矣。(待續)@
1《史記》,中華書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2492頁。
2《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693-694頁。
3《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661頁。
4《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