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畫派(二):開創者貝里尼(上)

周錦佩、鄭英男合編
font print 人氣: 440
【字號】    
   標籤: tags:

四.威尼斯代表畫家:

「威尼斯畫派」發軔於Jacopo Bellini和Antonio Vivarini兩位畫師家族。其中以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最具影響力。威尼斯真正的文藝復興就是始於1460年貝里尼的繪畫改革,至吉奧喬尼(Giorgione)和提香(Titien)時達到頂峰,結束於1594年去世的畫家丁托列多(Tintoretto)《註》。
《註》:丁托列多是威尼斯的矯飾主義畫家

威尼斯畫派的開創者: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Italian)1430~1516年

一、生平

貝里尼是威尼斯十五世紀最著名的畫家,他奠定了「威尼斯畫派」的基礎,該畫派使威尼斯成為文藝復興後期的中心。他創新了許多新的題材,並且在繪畫形式和配色上帶給大眾新的感受。貝里尼投入繪畫的六十五年中,最初從他的父親雅柯布.貝里尼(Jacopo Bellini 1400~1470)繼承了源自於「佛羅倫斯畫派」的古典藝術精髓,而後學習了曼帖那(Andrea Mantegna)的透視法與形象塑造,並且向西西里地方著名的畫家梅西那(Antonello da Messina 1430~1479)請益而學會了油畫技術,也從佛蘭西斯加(Piero Della Francesca 1416~1492)學習明麗清雅的設色。當「佛羅倫斯畫派」熱中的追求建築和人體在畫面呈現出的立體感與清晰的輪廓時,貝里尼則專注於以光線的明暗與豐富的色彩層次表現自然風景的寧靜與變化,這項特點深深影響了他的學生,「威尼斯畫派」的名家吉奧喬尼(Giorgione)和提香(Titian)。貝里尼一直活到能夠親眼目睹他所創立的畫風在藝術界占有一席之地。德國畫家杜勒曾說:「他雖已老,但他仍是最好的畫家」。1516 年,貝里尼於威尼斯逝世。

二、重要作品簡介與檔案

1、《在園中苦惱》(Agony in the Garden)


《在園中苦惱》(Agony in the Garden), 曼帖那﹝Andrea Mantegna﹞,1460,蛋彩.木板 Tempera on wood;62.9 x 80 cm,倫敦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在園中苦惱》(Agony in the Garden), 貝里尼,1465,蛋彩.木板( Egg tempera on wood)81.3 x 127 cm,英國倫敦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評析:
貝里尼繪畫生涯的初期,他從曼帖那(Andrea Mantegna)學到了如雕刻般的畫像風格、對輪廓線條的處理和透視技法。最能突顯這個學習經驗的莫過於《在園中苦惱》﹝Agony in the Garden﹞這幅畫,這也是「威尼斯畫派」中的第一幅風景畫。

貝里尼與曼帖那兩人皆以荒涼的岩石景觀為背景,也都以「前縮法」描繪三位沉睡的使徒(彼得、雅各與約翰),兩幅畫中同樣呈現出耶穌赤腳跪在孤立的岩石上祈禱的側面身影,無視後方叛徒猶大正帶著羅馬士兵逐漸逼近而來。

然而,這兩幅畫作仍可看出畫家處理同一主題時不同的關注焦點。曼帖那精確的描繪岩石的肌理結構,樹上的烏鴉預告著死亡的來臨,天空有具像而立體的天使向耶穌展現即將背負的十字架與象徵榮耀的權杖。換言之,曼帖那以其成熟精湛的技法結合宗教的象徵事物,將耶穌受難前到橄欖山祈禱的故事呈現出來。而貝里尼則企圖透過光線的效果傳達宗教的氛圍。在貝里尼的畫作裏,耶穌所在的前景沐浴在一片溫暖的金黃色光線當中,而猶大所在的一邊則是暗沉的山丘,正義與邪惡藉由光明與黑暗的對比因而彰顯出來,再者,耶穌頭上雖沒有傳統宗教畫常見的光環,但是遠方有黎明初現的天光正籠罩著耶穌,讓人更能感受到神性與莊嚴。另外,手捧著聖杯的天使,縹緲的浮立在空中,似乎啟示著陷於天人交戰苦惱中的耶穌,人性的徬徨不定無法成就真正的榮耀。

貝里尼對於光的深刻感受以及畫筆呈現出近似中國所謂「天人合一」《註》的哲學觀,後來成為其畫作的獨特風格。
《註》:人類超越自身局限性,通過領悟宇宙間這一最高智慧,而達到與之合一的境界,在儒家叫「天人合一」,道家叫「同於大道,與道為一」;在基督教則稱「神人合一」。
*參考來源:美學研究「天人合一」思想之我觀→ 作者:陸慶祥 日期:2006年9月29日

2、《狂喜中的聖方濟》(St. Francis in Ecstacy)


《狂喜中的聖方濟》(St. Francis in Ecstacy),1480年,油畫124.4 x 141.9 cm,美國紐約弗立克美術圖書館藏(The Frick Collection)

評析:

1475 年,貝里尼向西西里地方著名的畫家梅西那(Antonello da Messina 1430~1479)學會了油畫畫法,此後他就拿它來代替蛋彩畫法。這個改變使他在用色上能夠呈現更深濃的顏色,表現輪廓的線條在他的畫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光和陰影的細微描繪。1480 年的《狂喜中的聖方濟》﹝St. Francis in Ecstacy﹞表現出這個過程中的早期變化。

據聖經的記載,聖方濟在山中靜修,看到一個有六個翅膀的天使,聖方濟因此蒙受聖痕。貝里尼雖以這個聖經故事為題材,但是畫中並沒有天使;另外,背景的風景竟然佔了畫面的四分之三,不僅前所未有,也讓人不禁疑問,這應該算是一幅宗教畫,還是一幅風景畫呢?

從畫中影子的位置與聖方濟的姿勢判斷,聖方濟應是對著光源禱告得到啟示,因而狂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於貝里尼而言,「光」其實就是神的象徵。風景雖然是上帝美麗的造化,值得讚嘆,但是,透過景物的有意安排,貝里尼畫中的風景還是有其宗教意義存在。例如聖方濟背後的岩石象徵信仰的堅定;矗立的木架暗示著耶穌所釘的十字架,而依附的藤蔓則將耶穌所說的話:「我是藤,你是枝」具象化;木架後的書架擺放著骷顱頭,象徵「生命的無常」;忍辱負重的騾子左方,則有鵝在旁邊時時提醒告誡。@*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丁托列多的原名叫雅各.羅布斯迪(Jacopo Robusti),出生在威尼斯,因為父親開染坊為業,人們就叫他「丁托列多」(Tintoretto),即「小染匠」之意。丁托列多從小喜愛繪畫,常常在染坊的牆上、地上亂塗,於是他的父親將他送到提香(Titian)的畫室去學藝。提香是當時「威尼斯畫派」最傑出的畫家,可是丁托列多作畫時常有自己的主張,常常不遵守老師的指導,因此不受提香的喜愛,甚至將他趕出畫室。丁托列多並未因此氣餒,反而努力鞭策自己,立志要將「提香的色彩和米開朗基羅的形體」結合起來。後來,他果然創立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使作品兼有兩位大師的特長(註1)。
  • 丁托列多的原名叫雅各.羅布斯迪(Jacopo Robusti),出生在威尼斯,因為父親開染坊為業,人們就叫他「丁托列多」(Tintoretto),即「小染匠」之意。丁托列多從小喜愛繪畫,常常在染坊的牆上、地上亂塗,於是他的父親將他送到提香(Titian)的畫室去學藝。提香是當時「威尼斯畫派」最傑出的畫家,可是丁托列多作畫時常有自己的主張,常常不遵守老師的指導,因此不受提香的喜愛,甚至將他趕出畫室。丁托列多並未因此氣餒,反而努力鞭策自己,立志要將「提香的色彩和米開朗基羅的形體」結合起來。後來,他果然創立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使作品兼有兩位大師的特長。
  • 受到當時盛行的人文主義注重現世生活的影響,加上繪畫的贊助者或訂製者皆是王公貴族,使得威尼斯的畫家即使繪製宗教題材的畫作,也帶著濃郁的世俗化色彩,並喜歡借助神話故事來詮釋與描繪統治階級追求歡樂的豪華生活與宴會場景,促成歷史畫及裸體畫的興起。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 台灣故宮, 故宮, 歲時吉慶, 節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宮特展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黃曆新年應景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透過精選的院藏歲時文物,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陪您過個知性蛇年。」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會說故事的圖畫」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畫」或「敘事畫」為主要展件,希望呈現「圖像」能夠超越文字描述、為觀眾提供更豐富訊息的潛力與特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