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27)

四、關於孔子的「仁」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孟子對孔子的仁作「十字打開」,反而敗壞了孔子作為最高境界的「仁」的圓融性。後儒將孔子的仁解釋為「博愛」,所謂「仁者愛人」,以我看都肇因於孟子的「十字打開」。仁當然包含博愛、愛人的成份,但仁並非單指博愛的意涵,上面我們已作過分析。韓愈一句所謂的「博愛之謂仁」(韓愈《原道》)後儒也跟著起哄,特別是近代的學者康有為,認為仁為二人從,即愛人,也就是博愛。以康有為這個說文解字的解釋,我倒以為我以《易經》「三才之道」來說更妥切:軀人徬,上下二橫代表天地之道,即人如何在天地之間安身立命就是仁。這樣說仁,就把孔子所說仁的意涵包羅進去:「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樂山,仁者靜」,為何他知道顏回「其心三月不違仁」,而對其他學生則知其所任,但不知其仁。孔子這個仁,是可以直達天命的。是在君子知天命的境界上的。所以「子罕言利與命與仁」1。「利」與道德不和,不可說;「命與仁」,則是不好說。如韓愈、康有為之所說仁為博愛的話,那麼墨子所主張的「兼愛」不是更能表現出「仁」的性質嗎?這個「兼愛」,就是愛普天下的人類,這就是博愛。何以你儒要反對呢?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在利益衝突的時候,你親你的親人,當然就排擠愛別人。明顯你的愛人是有等級的,那你如何做到「博愛」呢?孟子他們如此說是矛盾的。我並不是反對儒家講「親」的道德觀,而是反對其將親與仁捆綁在一起。其實,我們從孔子說仁情況來看,孔子這個仁是天人合一最境界的至善,它與道德論的說教是有所不同的。我們看到,子思在《中庸》無論如何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曾子在《大學》無論如何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2,以及孟子所說的「集義」,都不能不承認在達到最高境界的道上,是一種非常神祕、微妙、不可言說的境界。這種境界,後儒稱為「無極而太極」(見周敦頤的《太極圖》)。既已「太極」,何來所謂的「教」、「愛人」、「新民」及「集義」等等?用《易.繫辭傳上》說的,叫做「神無方而易無體」。這個「太極」,是沒有「量智」(熊十力:《新唯識論》)的。即他沒有「方」,也沒有「體」。你如何表達呢?魏晉的儒者,用老莊的道來釋儒的天道,宋儒的道學,又滲入佛家禪宗的一些東西。但因其堅持要把道德倫理學與天道緊密地連繫一起來說,未免有些落差。說天道時,要靜,說道德時,未免又要動,在動靜的辯證過程中達致統一。故我說儒是在《太極圖》的中心悟道,並不是老莊圓圈外(莊子借孔子說的「方外」)悟道。 老莊的道是不受動的影響的,而儒的道是受動的影響的。因為儒要講「生生息息」,講「陰陽」互動之道;而老莊的道是要進入「無生死、無古今、無物累」的「朝徹」境界。孔子是在「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的「陰陽魚」中心頓悟了道。瞬間他一回到「生生息息」的世界,他就會變動不易,那個道就流失了。我們分析了儒道與老莊道無的不同,就明瞭孔子何以不把他的「仁」說清楚,要「言渾」無確切概念和定義。孟子不解其中奧妙,將其十字打開,這就苦了後來的儒者。我們從明末清初的各路儒者反思明亡就可以看出,他們不敢罵聖祖孔子不把「仁」說不清楚,既拿王陽明來開刀。怪罪陽明的「良知」太過清靜無為,以致敗落了儒家的剛性致用功能,從而導致明朝滅亡的命運。陽明若九泉之下有知,對此指責也會覺得可笑的。在我看來,陽明對於天命的體悟,最為深入,是深得孔子聖人之道的。他的「無我」、「愚夫、愚婦皆可為聖人」的提法,是與孔子仁的最高境界同體的。達到天道境界,已無智慧可言,何來分辨?陽明在《大學問》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這是一種心性的體悟,並非意識的構造。後儒把孔子的仁說成是「惻隱之心」,又說「仁也者,人也」,把仁同等於「愛人」、「博愛」等等,都是一種意為的構造,這對孔子的仁,只能說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待續)@

1《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70頁。
2《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3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中國歷代的文人志士,以天下為己任,譜寫出許多可歌可泣的篇章,說明儒學,他不是屬於那一朝代,那一個皇帝,那一個政黨,那一個國家的;而是天下人類所共有的精神文明財富。
  • (shown)有人說,孔孟的學問,叫「成德之學」,即培養你的道德如何圓滿的學問。而以我看,孔孟的學說,也可說是教你如何成就自己,也即成己之學。
  • (shown)孔孟這套學說,講的就是天下文化。他要使天下人井然有序,安分守己,和睦相處,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們這一套道德說教,都是根據天道的演變而來。故我稱其為天下文化。
  • (shown)我們別看就「道、德、仁、藝」四樣東西,你要能「通其學」,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後儒稱孔子為聖人,其中一個原因是孔子博學。
  • (shown)儒者,就是人類文明知識的播種者,儒學,就是人類所需要的學問。
  • (shown)人生活在這個世界,它是有秩序法則的。即天道是有它運行的法則的,我們人不能違背天道而生活。
  • (shown)禮,它是儒家天道文化的表現行為準則,沒有它,則天道不可見,天道沒有了,整個儒家傳統文化就倒塌了。
  • (shown)我華夏聖哲先賢,上觀天象,下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緣人情而創禮,造就了多麼輝煌燦爛的文化。
  • (shown)從先秦古聖賢對禮的記述來看,禮應該是人的最基本行為生活方式。即一種做人的生活準則。以通俗的話說,叫做「對得起天地良心」。
  • (shown)我們從人性的,非常人性的角度去看孔子,他所說的「知人」,即教你如何做人,如何辨別人的言行,提高你的人生境界而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