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境與心境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599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憑著傳統的信仰和正信,我們的民族才得以延續至今。在正統文化的影響下,歷史上傑出的詩人們以睿智的思想、哲理的思維感悟人生,以美妙、凝練的語言使人們產生心靈的共鳴,啟迪人們追求真理,昇華道德,回歸人的本性和良知。

例如東晉時的陶淵明,從小受儒、道思想影響,有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立身行己有嚴正」之志。他曾幾次出仕,先後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為官清正,每次做官的時間都不長,最終因實在看不慣當時政治的黑暗和官場的醜惡,才決心辭官歸隱。

最後任彭澤縣令僅八十餘日,他不願為五斗米而向世俗權貴折腰--向小人賄賂獻殷勤,毅然掛冠而去,選擇了艱苦但寧靜而自由的田園生活,他在詩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表達了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心志。

陶淵明從此一面讀書為文,一面躬耕隴畝,「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三)他追求完善道德、返璞歸真的境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堅守人格和氣節,不趨炎附勢,不為世上任何名利浮華所改變。他寫的《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充滿了對人生真諦的渴望與追求,對美好未來充滿了嚮往。讀陶淵明的詩,使人體悟到做人要始終保持淡泊明志的心境,保持質樸、善良、純真的本性,「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歸去來辭序》)

唐代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蔥蘢氤氳,融文學、繪畫、音樂的意境於一體,「清逸」、「淡遠」、「脫俗」,達到了澄澈之境,形成了盛唐詩風自然的特色,展現出詩人寧靜深邃的心靈世界。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描繪出新雨滌去山中塵埃而愈益清明,拋棄物慾紛擾洗盡心境方顯澄淨廣闊。「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體現出詩人以清靜之心觀照自然,無論一山一石、一花一木、一蟲一鳥,都與其心境契合。

王維天性至孝,事奉母親崔氏,以「孝」聞名當時,其母篤信佛法,王維受其母影響,敬信神佛。他每天退朝回府,便焚香獨自靜坐,屏除妄念,誦讀佛經。他的善念逐漸使他走上了修佛的道路,修佛使他明白了善惡有報的道理,和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有因緣關係的。他勸勉鼓勵親朋好友要信奉佛法,修持心性,慈悲心志,切不可執著名利,否則易自招災禍。

王維一生「好道」,以修心向善、淡泊名利的超然心境,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的神妙,聆聽到天籟之音。讀王維的詩,使人感受到大自然永恆無限的靜謐之美和蘊含的無限生機,「靜則生慧」使人明瞭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在任何環境中,都要堅守心靈的那份純淨。

南宋的陸游是我國歷史上所存詩歌最多的詩人,流傳下來的詩歌有九千多首。他從小受儒家思想薰陶,有濟世之志,主張抗金,收復失地。廿九歲參加進士考試,名在前列,後因「喜論恢復」、「語觸秦檜」而被秦檜黜免,後來擔任過朝議大夫、禮部郎中和幾任地方官,「行善政,受百姓愛戴」,因多次為民請命觸怒權貴而屢遭罷免。他平生崇佛敬神,相信因果,幾次到名山朝聖,即使在隨軍或在幕府任上的時候,也總要到附近的寺院禮佛,並向周圍人勸善,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他的詩作中蘊涵著憂國憂民的思想,貫穿著「氣吞殘虜」的精神,渴望救民於水火,恢復中原,即使個人身處逆境,仍然「尚思為國戍輪臺」。他欣賞、讚美報春的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並以梅花品格自勵,「聞道梅花圻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絕句》)。

他的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遊山西村》),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其富有哲理的內涵使人領悟到思想境界昇華後的豁然開朗,眼前展現出的是更高更廣闊的新天地。

詩人們的千古佳作展現出天人合一、壯闊宏大的境界,是因為他們擁有濟世安民之志和仁愛博大的胸懷,是因為他們推崇道德和正信,詩境無不是詩人高尚而祥和心境的自然流露。其實一切正統文化、藝術的意涵無不是使人堅定對真理的追求,堅定為善的意志,堅定尊道貴德的理念。

──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 在商紂王時代,殷商朝廷和各諸侯國都設有禁獄,只西岐才有畫地為牢的事出現。這是因為管理西岐的文王是位聖人,他通曉先天八卦,知道法律的設置本質是為了規範人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