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無聲無臭,我們人要如何體悟、感應到天道的存在呢?《易經.繫辭上》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這個天命,要在沒有任何思為、寂然不動的情況下,讓那心與天地自然感應,才能悟出來。用現代的話說,你用知性、理性去尋求,是找不到的。既然用知性、理性無法求得,那麼這個天道用語言就很難表達了。「天命」之不可說,難就難在這裡。無論孔子如何說,子貢是不能理解的,故其有此「不可得而聞之」的感嘆。其實,若我們沿著不可說而說之的悟道方法及聖人得道的跡象來看,這個天命雖難於說明,但靠吾人的悟性,是可以悟出來的。
《中庸》開篇有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1這就是說,天命與我們人的「性」是有很大關係的。只要我們理解什麼叫「性」?循「性」而索求「天命」,大體這個道就不離其中了。然,什麼叫「性」?孔孟他們說這個「性」,可不是現代人單指男女歡愛的那個「性」,它的意涵廣泛得多。從孟子與告子論性的言論我們可以看出,儒家所說這個「性」,不僅說人有動物界(禽獸)那種性欲,而是更強調人有比動物更高一級的人性。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2就是說知道人與動物有不同的性的人是很少的,芸芸眾生往往墮落為禽獸而不自知,把美好的人性丟掉了。人要徹底把這個「人性」發揮出來是很難的,只有君子才能保存這個「性」。而這個「性」是什麼呢?以我看,孟子說的就是人的「德性」。「德性」是什麼?德性就是善。「人之初,性本善」,善,就是性的本體。故《大學》開篇就強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3 「明德」,就是瞭解人的本性(德性);「止於至善」,就是得天命了。《中庸》說的「率性之謂道」,就是我們把人這個「善」發揮到至極,就得天道了。
這個天道就是「至善」,而這個「至善」要如何實踐,才能得到?因孔孟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人生下來就有的,天道本來就如此,是天給予人這個本性的。那麼要得到這個「至善」,這就要求我們人回歸天道本身——「天人合一」。即人的性和天的性是一樣的。所以儒的方法論就是「誠」。孟子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4《中庸》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5誠,可以盡人性、物性及天地之性,最後達到與天地參。這就是誠的作用。宋儒周敦頤說得更明白:「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也。」(《通書.誠上第一》)看來「誠」就是發揮人的本性,得到至善的功夫了。孔子對誠的功夫也多有論述,只是對性與天道沒有太多的說明。以我看來,孔子不是不言性與天命,而是以「仁」說之。仁已包含至善的理念,得仁,也就得天道矣。對於仁,我將另分出一章特說,此處暫不表。(待續)@
1《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中庸.天命章》第3頁。
2《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220頁。
3《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第3頁。
4《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191頁。
5《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