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的由來

作者:茹之
font print 人氣: 350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關於扇子的起源,眾說紛紜。根據流傳下來的相關傳說,扇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的伏羲和女媧時代。

一種傳說是神祇女媧摶土創造了人類,伏羲則制定了嚴格的婚娶之禮以及夫婦制度。還有一種傳說是在宇宙初開時,天下沒有百姓,女媧和伏羲遂結為夫婦,因此被後世尊為人類的祖先,結草為扇就是他們成婚故事的一部分。

關於後一傳說,唐代的《獨異志》有著完整的記載。書中記載:「宇宙初開時,天下只有伏羲和女媧二人。他們來到崑崙山上,燃草向上天祈禱道:如果我們可以結為夫妻,那麼燃燒的煙合在一起;如果不可以,那麼煙四散。結果所有的煙合在一起。於是女媧『結草為扇,以障其面』,與伏羲結為夫婦。」由此可知,最早的扇子是用草編織的,具有遮蔽的功用,後世有人將此扇稱為「羲扇」。宋朝人李曾伯的《避暑賦》中就有「舉羲扇,披楚襟」的句子,這裡的「羲扇」具有障蔭避日的功能。

到了帝堯的時期,堯德化天下,百姓無不敬服。上天也因此降下祥瑞,其中一種就是在廚房中生出了瑞草萐莆,它的葉子搖動生風,使食物「寒而不臭」,還可以驅除蟲子。這種可起到扇子功用的瑞草萐莆,不免讓人聯想到夏天人們用的蒲扇。古漢語中萐莆與扇子同義,大概就是由此而來。

堯之後的舜帝為了廣開視聽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五明」,意即廣達聖明,「五」代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舜帝在巡幸各方時,招納賢人來輔佐自己,所用的自然是障扇,稱作「五明扇」。後來演變成為王侯公卿使用的一種儀仗扇。秦朝、漢朝時期的公卿、士大夫都可以使用,但到了魏晉時期,則只有乘輿之人才能使用。

殷商時期還出現了一種「雉尾扇」,據說是用五光十色的雉雞尾羽做成的。後來,因為這種雉雞尾羽的來源越來越少,「雉尾扇」就用得很少了,也成為稀有之物。西周時期開始出現素白的「羽扇」,是用作周王的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當時,扇子主要不是用來搧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一般人用的是箑扇。

戰國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半規形的「便面扇」,它的形狀好似單扇門,故又稱「戶扇」。單門扇可遮面窺視,成為當時扇子的主流。它是用細竹篾編形製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都可以使用它。

秦漢以後,扇子的形制有了更多的變化,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面料採用絲織的絹素。漢代扇子已經發展到大量加工製作時期,不僅品種多,而且工藝精緻。此時開始使用輕巧簡便的竹扇。扇子成為人們隨身的裝飾品,也成為饋贈的禮物。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在被冊封為皇后時,她妹妹送的禮物中就有六種非常珍貴的扇子,如雲母扇,孔雀扇等。

西漢以後,扇子開始更多的用來搧風去熱。漢朝末期,一種名為「齊紈」的絲織品被用來製作明月形的團扇,這種扇子是以竹為圖框、以綾絹為扇面,被稱為「紈扇」或「齊紈扇」。大概是因為「齊紈扇」十分有名,後世又將「齊紈」附會成扇業的祖師。紈扇多以骨、玉、象牙等為柄,墜以流蘇,而且宜於書畫,顯得珍貴優雅。這種扇子出現後,在中國流行了千餘年,特別為閨閣仕女所鍾愛。

漢代文學家還留下了若干詠扇之賦,如傅毅的《扇賦》、班固的《竹扇賦》和蔡邕的《團扇賦》等。文章讚美了扇子的精巧製作和功用。

在扇子上題詩作畫始於三國時期,魏晉時,在扇面上題字作畫饋贈親友開始流行。《三國演義》中還描述了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羽扇成為智慧的象徵。

隋唐兩代,扇製品已相當精美,而且花色品種很多,扇子更加為人們所喜愛。當時流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北宋時,出現了攜帶極為方便的折扇。折扇,亦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因為它收攏時能夠二頭合併歸一而得名。到了南宋,折扇的生產已有相當規模,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並出現了扇舖和畫商。

宋以後,折扇更加盛行流行,明朝皇帝還命宮內工匠仿製高麗扇,吸取外來工藝製作,促進國內扇子發展。清時,對稱類型的扇面除圓形外,還有長圓、扁圓、方圓、梅花形、葵花形、腰形、馬蹄形等。這些扇形突出的特點是對稱、輕盈、工藝性強。此外,明清時期,還出現了一種「扇畫」的國畫形式,一些國畫大家紛紛加入這其中,使扇畫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根據扇子的發展歷史,扇子基本分為二大類:一是平扇(包括團扇、葵扇、麥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疊;二是折扇,可自如敞開收疊。

如今,承載著中華文明歷史的扇子除了搧風去熱的功能之外,其雅致精巧的構造以及精美的扇面書畫藝術依然為人喜愛。

──轉載自正見網 #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香港民主黨派領導人劉慧卿寫信給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希望中央和香港民主黨派人士對話。 最近幾天,中國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在臨近香港的深圳、珠海考察,成為香港最熱門的政治新聞人物。香港《明報》報導說,自香港基本法23條立法事件和7月1日50萬人大遊行後,曾慶紅臨危受命,成為中央主管港澳事務的最高領導人,相信他這次巡視珠海和深圳是想進一步了解港澳事務。 香港《星島日報》報導說,不久前曾慶紅在北京接見香港親大陸政黨“民建聯”和“港進聯”訪京代表團時被記者問到,是否會和其他政黨人士會面,他說:“ 當然,如果工作需要或根據安排,我非常樂意和大家見面。”記者追問,是否包括和民主黨派人士會面。曾慶紅沒有斷然拒絕,只重申根據工作需要和安排,他都會接見。
  • 《三國演義》講了一部斷代史,重點講了一個「義」字。所以歷史不但要留正面的例子,還要留反面的教訓,其實都是留給今天的人做參照的。
  • 中國古代被譽為禮儀之邦,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歷史,源遠流長。
  • 印度早期的佛教活動場所多為石窟式建築,無論是精舍還是石窟,主要的用途都是讓出家僧人在其中修行和居住,因此起初裏面並沒有現在寺院中的塑像和經卷。原因是釋迦牟尼佛講法只是口傳,並沒有文字書籍的流傳;而且佛陀禁止造像崇拜,要求修行者依佛法之本而不是依靠外在的權威。
  • (shown)「琴、棋、書、畫」四藝因其清、和、淡、雅的風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既為修身養德,亦為經世濟用,造詣深者都有著相當高的道德境界。
  • 古代團扇大多製作精細,裝飾華美。一般在扇面畫上仕女、山水、花卉圖,款式爭奇鬥豔,多為女性隨身佩帶。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平添古代女子嫻雅文靜的儀態。
  •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詩、詞、書、畫幾乎樣樣精通,為全方位的國學大家。他除了藝術成就外,更能巧妙地運用智慧為民衆解決難題,這個故事就發生在他到杭州任官期間……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