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3)

一、天下文化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36
【字號】    
   標籤: tags:

所以,儒家的天下文化,其實質上就是天道文化。即天道下的文化。其視天下蒼生萬物由天道而來,吾人對天下萬物,特別是人類要有「惻隱之心」(孟子語),即孔子講的仁禮道德,仁人之心。故孔子講「忠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諸求己」、「誠」等自我修身哲學,都以「仁」為標準。儒文化最大的特點是從自我修身做起,自我修為好了,才能以己達人,以己立人。個人的道德品質修養不好,別說治國平天下,敬養父母、妻女都有問題。故儒家講的天下文化,最終還是落實到個人身上,即從自我做起。這個自我修為,不是為人民服務,也不是為了黨的事業,而是為了自己。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就表明儒者是為了造就自我,是為自己而活,不是為別人而活。用現代流行的話說,儒主張的就是「潔身自愛」。孟子亦說,「君子之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也。」1「自得」是儒家的內核文化。這個「自得」,以得天道成聖為儒家最高理想。

儒家文化為什麼要特別強調自我修為呢?因為你能來到這個世界,是天道下的產物——是父母陰陽之道結合所生。你要能順利成長,就得修為自己符合天道法則,別人不能代替你或說強加給你什麼,這個身心是你自己的,只能靠你自己的主動性來修為。父母是生養你的,所以父母為大,你就得孝順父母;兄弟姊妹與你同出父母這個道所生,是與你最親近的人,你就得有敬。所以儒家就講「親親殺」這個道德倫理。因為天道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乾道為一,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道就是這樣由上而下,一級一級地演變出我們這個世界。所以儒家就講「尊尊等」的道德倫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就這樣建立起來了。儒家的道德倫理「三綱五常」,就是建立在《易》這個天道原理上的。〈禮記.大學〉裡首先講修身,次講齊家,再講治國,然後才講平天下也是根據《易》的天道的演變層次而來。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修,最後抵達天人合一的境界。

現代人,最喜歡講科學,講科學發展觀,為什麼要這樣做,不能那樣做?都要有一個理由,一個根據。儒家所講的「仁、義、禮、智、信」就是根據《易》的天道而來的,《易》,是儒家倫理道德的理論基礎,是指導原則。孔夫子他們這一套倫理道德觀,是有一套完整、系統的科學理論在裡面的,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它是有根有據的。現代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又聽了太多批判儒家禮教吃人的話,就以為孔夫子講的那一套仁義道德很虛偽,不切實際,甚至認為不科學。這種看法是很錯誤的,可以說是有失偏頗的。大凡一套道德觀,都有它的周圓性,系統性,完整性,盡管人們可以從各個細節、枝葉去攻擊它,指責它的錯誤,但總的來說,他都能找出理由自圓其說。這樣的道德觀才能久經考驗,博得人們持久信賴。儒家這套天道理論,經三皇五帝實踐上下幾千年,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科學發展觀。《禮記.中庸》贊之說,「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儒家這個天道文化,依其修身做人,對個人,可以將你的本能、聰明才智發展到至極;對大眾,可以利天下,使天下太平。用我們今天的話說,他既有普遍性,又有具體性。既可以強調自我個人的發展,又可以不傷害到別人,而且還可以利別人。依莊子的說法,就是可以做到「內聖外王」,這是儒學天道文化的神妙之處。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說到人的理性理念時,例舉正反兩方不同的論證,說明理念的悖論。對於有神論和無神論者的爭論是分不出勝負的,因為人的知性無法總括世界宇宙的一切,而絕對的理念,只不過是理性推理出來的結果。康德雖然承認無神論者說得並不錯,也有道理,但他認為還是有神論者好。因為若果說無神,一切都是偶然,世界是虛無,一切毫無憑托,那我們人類的一切生命價值就倒掛了。簡單舉一個例子:就我們經常講的科學來說,科學的憑據就是因果律。但這個因果律我們是無法推出最後因子的。就說我們人是如何而來的吧,按唯物主義說人是猿猴變來的,我們再追問下去,那麼猿猴是什麼變來的?物質變來的;那我們再追問,物質是由什麼變來的呢?康德認為有神論者好就是我們人類有了個憑托:說這是神創造的,那我們人的知性、理性、意志自由、靈魂不死等就有所依據了。人的世界觀(實質就是宗教觀,唯物論也如是),都有追尋世界本源的問題。我們從世界各種宗教及唯物論來看康德提出的這個理性局限性問題,你就會發現儒家的天道說得是多麼微妙和高明。萬物萬事都出自天道,包括人類,但天道不是物質,避免唯物論不能回答物質是從何而來的問題;而世界的宗教,都有自己的人格神,就是說,那個神都是按照人的模式打造出來的(《聖經.創世記》上說上帝造阿當與夏娃,是按照上帝自己的形象打造的),這就犯了康德說的知性概念對理性概念來說過窄的問題,有形象的上帝,怎麼創造出無限的空間?「上帝能否造出一個祂搬不起的石頭?」的悖論就出現了。而儒家的天道是不會出現這個問題的,所以《易》的天道,其微妙與高明就在這裡。儒學先進梁漱溟先生說中華民族的祖先早熟,確是有洞見之明。早在幾千年前,華夏民族就發明斯道,上能使知識菁英無法窮盡斯道,下則可滋潤、澤被芸芸眾生。假如康德讀過《周易》,將他的「純粹理性理念」歸於天道,就更符合理性了。《易經》的乾卦彖文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2這個天道,它沒有宗教的人格神,也沒有無神論者的物質因,它是那樣的自然出現,而又統包一切。華夏先賢發明這個天道,確實偉大。(待續)@

1《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216頁。
2《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53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黃鶴昇,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生於中國海南島儋州市高洋村。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黃鶴昇與兩位好友夜晚在山上煮酒慶祝。年紀雖輕,卻深知“老毛不死,我們永無出頭之日”。一九七七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中學階段被文革耽誤了十年學業的黃鶴昇,先考取了廣州“廣東省政法干部學校”,後又考上江南某政法學院深造。在該院,第一年學習形式邏輯學,為他的哲學興趣打下了一個基礎。第二年他突然逃學出走深圳,與友人一起辦出版社和出版雜誌。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他真正“出走”赴泰國曼谷,同年六月到了德國。
  • 德國新天鵝堡有家中餐館「聚賓樓」,很多人曾在此用餐,卻少有人知道,這家的父子倆以不同的方式均曾獲獎…
  • (shown)孔子「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距今已兩千多年了,其一部《春秋》史,也不過是「述而不作」,然其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竟讓華夏民族傳承至今,成了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標簽。
  • (shown)想當年,那個將華夏文明定於一尊的孔老夫子,說仁、說克己、說復禮,還有禮義廉恥、誠心及天下都說了。就是沒有說愛國主義......
  • (shown)我們再來看《易》經的算卦,是有它的道理在的:其以「陰陽」作卦,陰爻代表符號為「--」,陽爻代表符號為「-」,經三易為一爻,而要有六爻才成一卦。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受到朱熹《小學》啟發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進退灑掃、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好的評價。
  • 世人醉於名、醉於利、醉於聲色車馬,無論朝野一樣的昏昏逐逐,無日不醉,普天之下昏迷不醒。《小窗幽記》的輯者見狀想提供一服清涼散,讓人人解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