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2)

一、天下文化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51
【字號】    
   標籤: tags:

我們再來看《易》經的算卦,是有它的道理在的:其以「陰陽」作卦,陰爻代表符號為「–」,陽爻代表符號為「-」,經三易為一爻,而要有六爻才成一卦。為什麼是六爻而不是七爻或八爻九爻什麼的呢?《易.繫辭傳下》有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1又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2

很明顯,《易》的卦,其最終目的,還是落實到人的身上,即人如何在天地之間生存?雖然《易》說沒有乾坤,道就不可見,但沒有人,這個道也就無從實行。《易》道是由乾坤構成的,但沒有人道來實行,其道也無法展現,顯現其意義和價值。只有取「三才之道」:「天、地、人」六爻構成一卦,才能顯現《易》的道理。我們縱觀《易》所說的那些道理,無非是說人如何在這個大千世界下生活:即如何安身立命,保障那生存之道。宇宙神奇莫測,大自然動盪多變,人處在這天地之間,能有一個安身立命的住所嗎?能找到自己的幸福生活嗎?《周易》就是我們的古人——周文王被困在羑里悟出來的一套天道法則,一套人生哲學觀。《易.繫辭傳上》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3《易》,就是根據天道運行的法則以及萬物、萬事變化的跡象而演出的一套占卜方法。這套方法,其目的就是使人如何在這千變萬化的世界中安身立命的。當然,周文王這套《易》書的理論,並不是文王異想天開的產物,而是經過前人已有的經驗總結而悟覺出來的。《易.繫辭傳下》有記載說,早在遠古時代的伏犧氏就作出「八卦」了。後來的神農氏、黃帝、堯、舜等都運用這套理論來「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據說神農氏著有《連山》一書,黃帝著有《歸藏》一書,這兩書是《周易》成書的理論基礎)《史記》也有記載黃帝無為而治、堯帝制訂曆法,正四時的事跡,到了舜帝時代,伏犧氏「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易.繫辭傳上》的「八卦」理論運用就很普遍了。《尚書》就有記載舜帝運用「五典、五禮、五服、五刑」來治天下的說法。而這個「五」字,就說明當時人們不僅認為世界是由「金、土、木、水、火」五種成份組成的,稱為「五行」;而且還把這「五行」運用到政治制度上去,制訂出「五典、五禮、五服、五刑」來管理人民。我們現在所說的「三綱五常」倫理,早在堯舜時期就具雛形了。而這個儒家的道德倫理,都有《易經》所說的哲學原理。周文王這個「易」道,可說早在遠古的伏犧氏時期就有這種天道的雛形。文王根據伏犧氏這個「八卦」再創「六十四卦」,而完成了《周易》一書。

文王演《周易》,從「易」而見機行事,人就可以化險為夷,化惑為明,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永保平安。而且人在這「易」道的指引下還可以出神入化,與天道相通,達至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周易》所說的一套天道運行法則,是儒家文化的根據。可以說,沒有《易》,就沒有儒文化。儒家講「親親殺」、「尊尊等」以及所謂的「仁、義、禮、智、信」等,都是根據《易》道的哲學觀而來。儒家說的「親親殺」,因為有陰陽兩道(造端夫婦),才會有我們人類繁殖的發展,父母是生育你的陰陽之道,你與他們是最親的。這個「親親之義」不講,行嗎?所以儒家要強調「親親殺」。又如《易》講天尊地卑,天道是有級別的,所以我們人就要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尊等」關係。不是我們人硬要如此做,而是天道就是如此運行的。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定位,而《易》行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4儒所講的一切,都是根據天道而來的。如果說,《易》沒有乾坤的陰陽之說,則「易」道不能成立;那麼可以說,沒有「易」道,那儒家一整套系統的形而上道德觀則不能成立。我們要瞭解儒文化,就得明瞭《周易》所說的道理。特別是《易.繫辭傳》所說的道理。太史公記說孔子晚年喜《易》,精心研讀,及後人說《易.繫辭傳》為孔子所作不是沒有根據的。起碼來說,孔子創立的學說,沒有超出《周易》所說的道理。孔子讚嘆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上已有引文出處)是發自內心的,他對《易》書,是推崇備至的。在《論語.述而》篇,孔子說他「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5大有對《易》相見恨晚的感嘆。(待續)@

1《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72頁。
2《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80-681頁。
3《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13-614頁。
4《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19頁。
5《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36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黃鶴昇,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生於中國海南島儋州市高洋村。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黃鶴昇與兩位好友夜晚在山上煮酒慶祝。年紀雖輕,卻深知“老毛不死,我們永無出頭之日”。一九七七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中學階段被文革耽誤了十年學業的黃鶴昇,先考取了廣州“廣東省政法干部學校”,後又考上江南某政法學院深造。在該院,第一年學習形式邏輯學,為他的哲學興趣打下了一個基礎。第二年他突然逃學出走深圳,與友人一起辦出版社和出版雜誌。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他真正“出走”赴泰國曼谷,同年六月到了德國。
  • 德國新天鵝堡有家中餐館「聚賓樓」,很多人曾在此用餐,卻少有人知道,這家的父子倆以不同的方式均曾獲獎…
  • (shown)孔子「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距今已兩千多年了,其一部《春秋》史,也不過是「述而不作」,然其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竟讓華夏民族傳承至今,成了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標簽。
  • (shown)想當年,那個將華夏文明定於一尊的孔老夫子,說仁、說克己、說復禮,還有禮義廉恥、誠心及天下都說了。就是沒有說愛國主義......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受到朱熹《小學》啟發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進退灑掃、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好的評價。
  • 世人醉於名、醉於利、醉於聲色車馬,無論朝野一樣的昏昏逐逐,無日不醉,普天之下昏迷不醒。《小窗幽記》的輯者見狀想提供一服清涼散,讓人人解醉!
  • 菜之味,耐人尋味。在種菜時,能厚培菜之根,才能深得菜之味,人生亦是如此!《菜根譚》以菜根喻世,讓人知道培養生命之根本的重要。讀者若能靜心深入其間玩味,才能得其真味。《菜根譚》劃分為四大部:修身、應酬(人際關係)、評議(人生順逆、得失)、「閑適」(生活)。本文續(上)集,收錄「評議」(人生順逆、得失)和「閑適」(生活)的一些金句與讀者分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