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1)

一、天下文化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65
【字號】    
   標籤: tags:

想當年,那個將華夏文明定於一尊的孔老夫子,說仁、說克己、說復禮,還有禮義廉恥、誠心及天下都說了。就是沒有說愛國主義,一點都不給我們現代中國人留面子,還告戒我們什麼「危邦不入,亂邦不居」1(他居然還做魯國的「漢奸」,明明他是魯國人,既不愛國,跑到其他國家去說三道四,提倡什麼「克己復禮為仁」,搞出個天下文化來。這不是明擺著與我們現代愛國憤青過不去嘛?你是那家子「聖人」?根本就沒有先見之明,早年你若發表一二篇愛國主義文章,就不會浪得虛名了,包你現在火紅得不得了。文革時批你孔夫子是復辟狂是開歷史倒車的反革命分子也怪不得我們了,你太不懂得愛國了嘛。孔夫子何之不幸?他生不逢時,或說腦袋太過於僵化,為什麼偏偏…不談愛國?太不懂得與時俱進了。那些後來的所謂鴻儒俊傑,包括那些曾子、子思、孟子、荀子什麼的,大談什麼天下文化,就是不把愛國主義放在眼裡,宋朝還有個范仲淹,提出什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一副杞人憂天的樣子,真是氣煞我了。你就不能談談愛我中國什麼的,給我們後代留下點愛國主義遺產?

其實,儒家文化是把「天下」放在首位的。《孟子》一書有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又說「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君子之守其身而天下平。」3《大學》一書亦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是儒家君子的最高理想:「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4孔子雖為魯國人,但其不僅不講如何愛魯國、愛鄉愛黨,還對此持批判的態度,他告戒人們亂邦不入,危邦不居,不要為無道的國君做事,要退隱其身;對鄉愿,訴之為德之賊;對結黨的人訴之為小人。從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的言行我們可以看出,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決不是儒家文化。

那麼,儒家文化是怎麼來的呢?

儒家文化傳承幾千年,其是有一套系統的理論運作的。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而孔子說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5又說「周監於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從周」。6這個儒家文化可以肯定是從周文王創立的禮教文化而來。孔子繼承、發揚光大了周朝時代的文化遺產。我們要了解儒文化,當然得先認識周文化,而認識周時期的文化,得從《周易》入手。《周易》據說是周文王所作,表面上看它是一本算卜的書,但其《繫辭傳》(據說為孔子所作)既是講人生對宇宙世界最一般的看法,也就是我們講的人生哲學觀。儒家是如何看待這個宇宙世界的呢?以我的理解,儒家文化講最根本的東西就是「天道」。《周易.繫辭傳》認為整個宇宙世界有一個天道存在,我們人類的生存,必須遵循天道而生活,「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人是不能違背天道而行的。《繫辭傳》認為,宇宙世界的形成從「乾元」開始(「大始乾元」),然後有「坤」,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形成一陰一陽(兩儀),陰陽剛柔互相摩擦,生出四象(四時:春、夏、秋、冬),然後形成八卦相蕩,有風雨雷電交加,日月運行五行(金、木、土、水、火)互克運轉,然後生出我們人類男女及萬物,這個世界就這樣形成了。故《繫辭傳》開章就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7《易》卜就是根據這個天道運轉的規律而給人定凶吉的。所謂的「乾坤,其《易》之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8故說儒家文化非常注重這個「天道」(一陰一陽謂之道),可以說這個「天道」是我們人類世界來源的根本,沒有它,就沒有我們人類世界的一切。

孔子說仁,孟子說君子深造之學問,以及《中庸》講「率性之謂道」,說「誠」,又定出「親親殺」、「尊尊等」的人倫關係,都是根據《易》的天道而來。故後人說《易經》為儒家的群經之首是有道理的。所以儒家是講「敬天、畏天」的天道文化。「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泰誓》),人在做,天在看,中國民間說的「舉頭三尺有神靈」是也。(待續)@

1《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63頁。
2《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149頁。
3《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181頁。
4《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第頁91頁。
5《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第124頁。
6《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第47頁。
7《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01頁。
8《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41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黃鶴昇,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生於中國海南島儋州市高洋村。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黃鶴昇與兩位好友夜晚在山上煮酒慶祝。年紀雖輕,卻深知“老毛不死,我們永無出頭之日”。一九七七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中學階段被文革耽誤了十年學業的黃鶴昇,先考取了廣州“廣東省政法干部學校”,後又考上江南某政法學院深造。在該院,第一年學習形式邏輯學,為他的哲學興趣打下了一個基礎。第二年他突然逃學出走深圳,與友人一起辦出版社和出版雜誌。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他真正“出走”赴泰國曼谷,同年六月到了德國。
  • 德國新天鵝堡有家中餐館「聚賓樓」,很多人曾在此用餐,卻少有人知道,這家的父子倆以不同的方式均曾獲獎…
  • (shown)孔子「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距今已兩千多年了,其一部《春秋》史,也不過是「述而不作」,然其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竟讓華夏民族傳承至今,成了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標簽。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受到朱熹《小學》啟發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進退灑掃、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好的評價。
  • 世人醉於名、醉於利、醉於聲色車馬,無論朝野一樣的昏昏逐逐,無日不醉,普天之下昏迷不醒。《小窗幽記》的輯者見狀想提供一服清涼散,讓人人解醉!
  • 菜之味,耐人尋味。在種菜時,能厚培菜之根,才能深得菜之味,人生亦是如此!《菜根譚》以菜根喻世,讓人知道培養生命之根本的重要。讀者若能靜心深入其間玩味,才能得其真味。《菜根譚》劃分為四大部:修身、應酬(人際關係)、評議(人生順逆、得失)、「閑適」(生活)。本文續(上)集,收錄「評議」(人生順逆、得失)和「閑適」(生活)的一些金句與讀者分享。
  • 甜菜根, 炒飯, 燴飯, 沙拉, 雞湯, 羅宋湯, 煎餅
    《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感悟人生修養、處世、出世的語錄,流露寬厚處世和出世還真的智慧。其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邃,不同於凡人的識見,耐人尋味,尤其是韜光養晦的洞徹之光。《菜根譚》分為四部:修身、應酬 、評議、閑適。本文收錄一些金句與讀者分享,並在句下加「註」解讀。本文為上篇:修身與應酬的內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