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支持人民币的博彩公司 - App Store

落入凡間的仙樂-二胡

古音
font print 人氣: 47
【字號】    
   標籤: tags: , ,

根據史料的記載分析,唐代出現在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奚部落中的「奚琴」,可能是現在胡琴類樂器的前身。宋朝陳暘《樂書》(公元1101年)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

「奚琴」又名「嵇琴」,這個樂器自唐宋以來在文獻中屢有記載。例如: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宴榮山人池亭》,就寫有:「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過。」的詩句。「嵇琴」在當時並不是用弓拉奏,而是以竹片摩擦琴弦為演奏方式。

「嵇琴」在宋代被普遍運用於民間器樂演奏活動以及宮廷宴樂中。當時,有這麼段故事,在一次宮廷宴會上,樂工徐衍以「嵇琴」演奏樂曲,賓客一邊品著美酒一邊聆聽樂曲,興致正高昂時,「嵇琴」突然斷了一根弦,可是徐衍也不換琴,他神色自若地繼續演奏著,將原以兩根弦演奏的樂音,僅用一根弦演奏,賓客們對徐衍冷靜鎮定、急中生智的臨場反應讚譽有加,於是將這種獨弦演奏的方式稱為「一弦嵇琴格」。

這段故事被紀錄在《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中:「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自此始為’一弦嵇琴格’。」宋人沈括(1031─1095)的《夢溪筆談》中敘述:「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如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於是「嵇琴」始有胡琴之稱。

《元史.禮樂志》描述其形制:「胡琴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馬可.波羅行記》中亦講到1278年蒙古軍隊排好隊伍等待打仗時,兵士們唱歌並奏二弦琴;甘肅榆林石窟第十窟中的元代壁畫中,有一伎樂天持奏拉弦樂器,這個樂器卷頸,二弦,以弓奏之,與今天的二胡形制已很相近了。明清以後,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隨著各種地方戲曲的發展,胡琴亦成為民間戲曲及曲藝音樂的伴奏和江南絲竹等器樂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二胡是現代的名稱,過去民間多稱它為胡琴或南胡,後來依其地區的差異而發展出許多不同類型的胡琴類樂器,如:板胡、京胡、椰胡、四胡、墜胡、嗡子以及胡胡等。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根深蒂固的植入中國的古代文化之中,古人的思想、行為方式以及反映到各行各業,也無不體現著這一理念,誰都明白「天時」、「地利」、「人和」才能交織出世間一切的昌盛與順遂,這即是《易緯》所言:「父天母地以養人」的真意。
  • 成語是漢語中特有的短語,是具有特定內涵的約定俗成的語言。成語是漢語的一大特色,是漢語獨有的語言。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最豐富、內涵最大的語言,而成語又是漢語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 梅花色、香、韻、姿俱佳,特別是其在冰中孕蕾、雪中開花的品格,更為人們所珍視,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許多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能流傳至今,要歸功於那些歷代的史官們。
  • 史書承載著歷史與未來,但寫作史書卻是一項艱辛、嚴肅的巨大工程。因此上古之人把史官稱為「天官」,認為史官記錄歷史,具有監督至高無上的皇帝謹言慎行的作用,讓皇帝約束自己,善待蒼生。
  • 中醫的內涵很深,光是脈象這一部份就很複雜................
  • 古人認為,天是世界萬物的創造者,把「天」視為至高無上的神和最高主宰,人必須按照「天道」行事。天壇,就是皇帝用來祭天、祈谷的地方。
  • 中國是世界上信史最長、最完整的國家。中國人可根據歷史來判斷現實,就是說歷史是用來記錄功績、糾正過失,分清善惡、辨別好壞。那麼這就要求做史官的人,必須做到如實記錄。
  • 《詩經》全面展示出周人的社會生活和道德風貌,注重修身的君子之風,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人文觀以及溫柔敦厚的人文品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