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小百科】前縮法

史多華
烏且羅的《聖羅曼諾戰役》。 (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715
【字號】    
   標籤: tags: ,

前縮法(foreshortening),是為了描寫人體或物體的特定角度(如仰角、俯角或正對觀眾的角度),必需將人體或物體前後縮短,又使其符合自然視覺效果的手法。

因為數學的線性透視法的消失點是建立在單一視點上,而實際上人的視覺感受是由左右兩隻眼睛的互補修正而成像。加上人體輪廓並沒有數學性質的直線,在繪畫上畫家可以根據美感需要將絕對化的透視效果加以修正,使其符合自然的視覺經驗。例如文藝復興早期畫家烏且羅的《聖羅曼諾戰役》( the Battle of San Romano, c. 1438–1440)中倒地的鐵甲騎兵和散落的兵器按透視原則採用了前縮法。

烏且羅的《聖羅曼諾戰役》。 (公有領域)
《聖羅曼諾戰役》局部,倒地的戰士。 (公有領域)

而曼帖那(Andrea Mantegna, 1431 – 1506)於1490年繪製的蛋彩畫《死去的基督》,更是前縮法的著名的例證。畫中的角度若按線性透視,頭部應較小而腳底板較大;但為了畫面的合理和賓主關係而做了修正﹕將頭部略微放大,並將雙腳縮小、壓低。但是以這種角度描寫神畢竟不甚雅觀,有對神不敬之嫌,所以後來幾乎沒有人再這樣畫。

曼帖那於1490年繪製的《死去的基督》。 (公有領域)

文藝復興後期出現了許多描寫《升天》或天國輝煌景象的穹頂壁畫,畫家也經常用到前縮法來描寫天上的人物。

柯列喬為帕爾馬的聖喬凡尼福音教堂穹頂繪製的《聖約翰看到異象》(也有人稱《基督升天》)(Livioandronico2013/Wikimedia Commons)
米開蘭基羅《創世紀》中的先知約拿。(公有領域)

另外,米開蘭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繪製的《創世紀》最底端,連接《最後的審判》的彎曲牆面上繪製的是先知《約拿》,他後仰的身體和正面縮短的大腿,都是採用前縮法的例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沒(音同「墨」)骨,是一種中國畫技法。「沒」可解釋為「沒有」,而「骨」字,一般中國畫常以墨線勾邊,當成描繪物像基礎和骨架,所以「沒骨」畫法,就是指捨棄了墨線的骨架,而直接用彩色畫出物像的畫法。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公有領域)
    《最後的審判》壁畫以端站在雲際的耶穌為中心,他年輕健壯、神采超凡,大公無私,有力的右手往上一抬,主持正義發出判決,指引修善者升回天堂,好人會有福報,蓄勢的左手掌向下推壓,制止邪惡,指示罪人沉降地獄,作惡者會有惡報。
  • 壁畫是繪畫在巖壁、建築物牆面或天棚上的圖畫的通稱,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繪畫形式之一。
  • 2009年12月21日,法國盧瓦爾河岸的尚博爾城堡點亮了璀璨聖誕燈飾。

    被譽為「世界奇蹟」之一的尚博爾城堡位於法國中部盧瓦爾——歇爾省的尚博爾市,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曠世傑作。它在一片浩瀚的林海中,以美妙無比的想像力把中世紀的傳統風格與意大利式的古典結構融為一體。

  • 神韻的出現,你看文藝復興那些巨匠的製作是空前絕後,真是好多因素在一塊了,所以他根本就是可遇不可求。神韻和文藝復興這些巨匠的製作有著相似之處,他可遇而不可求,他是神跡。
  • 文藝復興時期以前,藝術作品的技法表現的並不成熟,學習古文明的基礎後...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