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裡的鄉村——牛形村落宏村

楚筠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挺拔俊秀的黃山腳下,座落著一個個秀麗的山村,依山傍水,古樸典雅,宏村就是這一片桃花源裡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宏村位於黃山西南麓,背依青山,面臨綠水,山水明秀,古樹環繞,一片徽派建築與遠處的朦朧山脈倒映水中,好一幅秀麗的畫卷,故被譽為「山水畫裡的鄉村」。
  
「中華一絕」的牛形古村落
  
宏村是一座有近千年曆史的古老村落,始建於宋代,又名弘村,取宏廣發達之意。原為汪姓聚居之地,據說是唐初越國公汪華的後裔。
  
宏村被稱作「牛形村落」,從高處看,宛若一頭斜臥山前湖邊的青牛。蒼翠的雷崗為牛首,牛角則是山上的參天古木,以村西北一溪鑿圳繞屋過戶,九曲十彎的一條 400餘米長的水渠盤繞在「牛腹」之中,被稱為「牛腸」,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半月形的池塘,經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而由東而西錯落有緻的民居便是寵大的牛軀了。在環繞村莊的河溪之上架有四座木橋,即為「牛腳」。
  
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這個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使民居與自然融為一體,具有「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生活居住環境,顯示出極高的智慧,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謂「中華一絕」。
  
民間故宮「承志堂」
  
宏村古民居群是典型的徽派建築,現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粉牆青瓦、鱗次櫛比,馬頭牆層層跌落,額枋、雀替、斗拱上的木雕姿態各異,形象生動。整個村落民居佈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世所罕見。
  
其中一座建築可以說是皖南民居的精品,無論在佈局及雕刻上都令人歎為觀止,有「民間故宮」的美譽,就是宏村的「承志堂」。「承志堂」為清末大鹽商汪定貴所建,佔地二千多平方米,為磚木結構的樓房。
  
「承志堂」高大宏偉,外觀樸雅,建築工藝精細。整座樓房劃分為外院、內院、前廳後堂、東廂、西廂、書房廳、小客廳、迴廊、廚房、花園、觀魚廳等。有7處樓層、9個天井、60餘扇門窗、132 根木柱。
  
「承志堂」內有大量的木雕作品,在正廳橫樑、斗拱、花門、窗欞上,層次繁複、人物眾多迥異,此外還有一些磚雕和石雕,皆工藝精湛,栩栩如生,讓人讚歎不已,「承志堂」的規模和佈局堪稱徽派建築的精華。

恬淡的鄉村生活
  
歷經800年風雨滄桑的宏村依然位於群山之中,依然是藍天碧水,村口的南湖平滑如綢,垂柳依依,夏天生著密密的白荷,村內白牆青瓦的徽州民居掩映在丹楓綠樹之間,靜靜佇立,灰白的屋壁被時間塗劃出斑駁的線條,更顯得凝重而沉靜。
  
村內街巷婉蜒曲折,路面用一色青石板舖成。街道旁是古樸的店舖,青籐石木探過民居庭院牆頭,還有宗族詞堂、書院、牌坊和宗譜。泉水在「牛腸」中流動,村民依然像百餘年前一樣,在水中洗肉、洗菜、洗衣……據村裡人說,村民汲取飲用水、洗菜、洗衣等,都有各自規定的時間,是不能混淆的。幾百年來,人們的生活宛如屋邊緩緩的流水,寧靜而安詳。
  
沿著「牛腸」在村凹凸斑駁的青石板路上漫步,聽淺溪吟唱,見粉牆黛瓦,感到這裡的每一片牆瓦、每一塊石板都浸染著歷史悠久、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那一份古老與寧靜,不由得心靈一片安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即「土生土長的人」,這個民族歷史悠久,自2000多年前就定居在湘西、鄂西一帶,那裏山崗纏繞,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土家吊腳樓就是其中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
  • 西雙版納的森林中,依山傍水的壩子邊,坐落著一個個傣族村寨,高大的椰子樹、芒果樹、棕櫚樹,還有香蕉林、灌木叢,以及那些挺拔的竹林,一幢幢造型古樸別緻的傣家竹樓,若隱若現在綠海碧波中,飄浮在裊裊炊煙和潺潺流水的畫卷裡,好一幅優美的民族風情畫。
  • 中國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歷史、風俗和文化,他們的傳統民居也是豐富多彩、獨具特色,如草原上的蒙古包、侗族的吊腳樓、傣族的竹樓等等。而黎族是海南島獨有的民族,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他們的傳統民居則是一種形似船狀的「船形屋」。
  • 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是古代「博戲」的一種。中國人踢毽子的歷史很長,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認為踢毽子最初來源於蹴鞠,而蹴鞠相傳為黃帝所作。這麼看來,這小小的毽子,其來歷也非同尋常。
  • 每年的3月17日,紐約市都會在第五大道舉辦盛大的聖派翠克節遊行,這是全球最著名的聖派翠克節慶祝活動之一。聖派翠克節(St. Patrick's Day)的習俗包括穿戴綠色服飾、飲用綠色啤酒或蘇打水、裝飾三葉酢漿草,愛爾蘭矮精靈是常常出現的角色。而在中國,雖然沒有專屬於綠色的節日,但許多飲食文化、民間習俗與傳說,也蘊含著與聖派翠克節相呼應的元素,聯想起來還別有一番風味。
  • 過年在中國各地有著豐富多彩的習俗和傳統,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慶祝方式。但團聚、祭祖、祈福和歡慶的主題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共通的。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又是怎樣過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結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階段轉換的重大意義了。所以在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禮儀,豐富這些日子的內涵,同時也給予人豐厚的祝福!本文就來說說喜獲新生兒的民俗禮儀。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