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別支「和樣書」

中國書蹟直接輸入日本的起點──遣隋使豎立新里程碑

容加
font print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 ,

中國書法在日本展開旁支的源流和佛教的東傳日本有密切的關連。中國書法隨著日本對佛教信仰的興起,隨著輸入的佛經書寫而傳入日本。

日本學者田中塊堂在〈日本書道史〉一文中言:「飛鳥時代,伴隨著日本佛教的黎明期來臨,日本書道史也從此展開。」 飛鳥時代是日本的佛教時代的紀元, 聖德太子攝政時,因他篤信佛教帶動佛教在日本全國盛行,佛典的讀誦以及寫經風氣鼎盛,因為當時日本國的假名文字尚未形成,使用的佛經以來自中國的為主。

馮振凱提及隋唐時代的墨蹟流傳到日本:「日本早在奈良、平安時代,就從中國傳來寫本和寫經。」 其實早於馮氏所言的奈良時代,實際上,在飛鳥時代聖德太子「遣隋使」之時,中國佛教經典已經大量輸入日本。中國書法透過佛教經典和寫經的傳播,開展了對日本書道深刻的影響。

「遣隋使」直接輸入中國書法文化新里程

西元七世紀伊始,日本的「遣隋使」展開了和中國文化直接交流的劃時代新頁。考察日本和中國直接往來從而大量輸入佛教經典以及中國文化的時間,據日本史載是從西元607年開始(日本飛鳥朝推古天王15年),當時攝政的聖德太子揭開向中國派遣使者的新里程碑。

依據日本史書《日本書紀》的歷史記載,推古天王時代向中國派遣使節非常密集,當時正當中國的隋朝時代,日本派遣「遣隋使」共有三次,時間分別在西元607、608和614年。 見於中國歷史《隋書》的記載,則有四次倭國(隋朝稱當時的日本)遣史的記載,依序是開王二十年(西元600年,見〈倭國傳〉)、大業三年(,西元607年,見〈倭國傳〉)、大業四年(西元608年,見〈煬帝記〉)、大業六年西元610年,見〈煬帝記〉)等。其中西元607和西元608兩次同見於中日的史載,大使都是小野妹子。

《日本書紀》記錄最後一次派遣「遣隋使」是在推古二十二年(西元614),但未同見於《隋書》。《隋書》〈倭國傳〉最早紀錄倭王遣隋使至隋都大興,是開皇20年,也就是西元600年,也未見於日本史載。根據日本史書的紀錄,在七年間「遣隋使」三次,根據中國史書的紀錄,倭國在十年間「遣隋使」四次。從日本「遣隋使」的派遣密集頻繁的程度,顯現當時輸入中國文化之殷切。

神田喜一郎考察〈飛鳥奈良朝的中國學〉分析歸納發現,從飛鳥到奈良時代最初輸入的以實用的醫學、天文學、法律制度等學問為主,接著經史之學、文學也發展起來。

早期中國書法對日本的影響和佛教文化密切關連

西元七世紀初,日本飛鳥時代遺留至今的書法資料,神田喜一郎分析指出有三件重要的古風書法遺物, 一是聖德太子的《法華義疏》毛筆書蹟,另有兩件金石文都是佛教的佛像銘,即法隆寺金堂的藥師像銘(西元607年)和法隆寺的釋迦像銘(西元621年),各接近北朝和隋朝的書風,見證了歷史上中國書法影響日本書法的軌跡。顯示早年中國書法對日本的影響和佛教文化的輸入、開展有密切關連。

附註
第一次的派遣在西元607年(推古天王15年),翌年回國,第二次的派遣在西元608年,翌年回國,此兩次的遣隋使都是小野妹子。第一次的遣隋使小野妹子回國時,隋史裴世清也同行到達難波(今天日本的大阪市),同年,因回送裴世清回國小野妹子再入隋。第三次派遣遣隋使是在西元614年,翌年回國,此次的遣隋使是犬上御田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書法強力地影響日本書道史的形成與發展,從日本的第一件書蹟開始直到近代約一千五百年間,一代又一代未曾斷絕。
  • 在日本書道史的研究著作史上,毫無疑義地一向都肯定日本書法出於中國書法之說。從日本書道史研究著作所採的分期界標,也可以明顯觀察到日本書法的史脈和中國書法無可分割的深刻關連。
  • (shown)中國書法傳入日本以〈千字文〉的傳說最古。已故日本書道學者飯島春敬提到「一般傳說認為此時可說是習字的開始,日本書道史的第一步」 。
  • 現今有蹟可考日本的第一件書蹟《法華義疏》,是純粹中國風的書蹟,產生在七世紀初,帶有中國南北朝的書風。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