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漫談:話說「小年」

若水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

黃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民間稱之為小年,是祭祀灶神的節日。

灶神起源甚早,來歷說法也很多。最初因「黃帝作灶」(《事物原會》)、「炎帝作火」(《淮南子》),人們奉為灶神。為了感謝給予人類生存條件的神,人們開始祭拜。後來,隨著歷史的推衍,各種說法豐富起來。灶神,也稱灶君、灶爺、灶王爺,灶王菩薩、灶公灶母、東廚司命、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護宅天尊、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等。《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們飲食,賜予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職責,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監察一家人善惡之職的官。

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臘月二十三日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

《東廚司命燈儀》中言道:「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記錄」。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在《太上感應篇》裏,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神,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就是說重罪判罰要減壽十二年的。

所以古時祭灶不分身份的貴賤高低,上至皇宮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對灶神都是畢恭畢敬。祭灶之期也分階層,民間有所謂「官三」、「民四」、「鄧家五」之說:「官」指官紳權貴,習慣於年二十三祭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會在年二十四祭灶;「鄧家」即指水上人家,會在年二十五舉行。但是民間百姓大部份會選擇年二十三祭灶,希望沾有貴氣。

據有關資料記載:每年臘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寧宮大祭灶神,同時安設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禮,以迎新年福禧。祭灶這天,坤寧宮設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燭供品,殿廷中設燎爐、拜褥。像民間一樣,供品一般都少不了又甜又黏的食物,目的是祈望灶王「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祭灶時,宮殿監奏請皇帝到坤寧宮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禮。禮畢,宮殿監再奏請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禮。

民間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祈求降福免災。祭灶神時,第一次進酒,向灶神誠心禱告,完畢後再進行第二次進酒,進第三次酒之後,將舊有的灶神像恭恭敬敬揭下,焚香叩首後焚燒,並虔誠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目的是祈禱灶王向玉皇大帝奏報一家人一年來的種種善事。送走神明後,除夕夜再把灶神接回來,此之謂「接灶」或「接神」。

因為,除夕這一天灶神會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接灶」時把新的灶神像粘貼好,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叩拜。古人對神明一向恭敬崇祀,人們能擺正人與神的關係,「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這是孔子向弟子揭示「媚於灶」的真正原因。

《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是個至孝仁德的人,灶神顯像讓他看見了,他便殺了黃羊祭祀,後來家道繁昌。

在中國北方,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通過各種活動表示對神的敬仰,企盼福壽安康。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人們剪貼一些寓含美好願望的圖案貼在窗戶上,希望新年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吉祥。窗花的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等等。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子四進士,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等。這些窗花不僅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也增添了過年的喜慶氣氛。

童謠唱到:「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

對於中國民俗的年來說,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就像一場戲的序幕,因為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就開始忙活開了: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團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酒具……,一直到臘月三十門神對聯上牆,年飯上桌,一家人團聚,大年開始了。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東漢年間,費長房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 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配掛茱萸等習俗,相傳是由東漢時桓景和費長房...
  • 今年九月九,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
  •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故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 中國傳統文化中,過年時有一些風俗習慣,這些風俗是怎樣流傳夏來的?黃曆新年的歷史悠久,據傳起源於殷商時期…
  • 黃曆新年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
  •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是古代「博戲」的一種。中國人踢毽子的歷史很長,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認為踢毽子最初來源於蹴鞠,而蹴鞠相傳為黃帝所作。這麼看來,這小小的毽子,其來歷也非同尋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