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小百科

【藝術小百科】文藝復興盛期藝術概說

謝春華
font print 人氣: 535
【字號】    
   標籤: tags:

西元五世紀的歐洲,由於野蠻民族的侵略和統治,陷入一種戰亂、極度不安的騷動中、民不聊生,社會文化傾頹,藝術的發展相對於已有高度成就的羅馬文明來說,不僅是停滯不前、藝術文物也遭受大量破壞。因此,人們對歐洲中世紀多存著「黑暗時期」的印象,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中雖歷經了基督教早期藝術、拜佔廷藝術、羅馬式藝術和哥德式藝術的種種風格,而其間從事於藝術工作的人大多是為了榮耀神而去做事的神職人員或不留名的奉獻者。直到西元十四世紀後(圖一),在文化、藝術方面,藝術家們開始積極的以恢復古代古典藝術的優美為職志,而出現了文藝復興藝術的蓬勃發展,並在十六世紀初達到之前未有的高峰(圖二),稱為文藝復興盛期。文藝復興盛期的藝術,意味著人類的藝術真正的達到了成熟。


(圖一)喬托,《奧尼桑蒂聖母子》(Ognissanti Madonna),1310年,木板、蛋彩畫,325 x 204公分,烏菲茲美術館收藏,佛羅倫斯,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繪畫並不成熟。

人們經常把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的達-芬奇、米開蘭基羅和拉斐爾的成就和文藝復興盛期等同起來。達-芬奇的繪畫是以科學方式來研究的,他以暈塗法細緻的描畫出人物的神態,為了逼真的描繪人物的結構、表達出人物的個性、氣質和心靈意境,他鑽研人體的數學比例與解剖,經常觀察人的神情、動作。

米開蘭基羅氣象萬千、富有動態的人體之美的雕刻和繪畫藝術都震撼人心。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的濕壁畫《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畫的主題從神創造天地與人類、人類的墮落和被救、先知的預告,與神的降臨和最後的審判,展現了氣勢雄渾的偉大詩篇,表現崇高的思想與道德內涵,讓觀畫的人們看到了神的莊嚴和善惡有報的天理。


(圖二)拉斐爾,《聖母子與施洗約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John the Baptist, 又稱為《美麗的女園丁》,La Belle Jardiniere),1507年,木板、油畫,122 x 80公分,羅浮宮博物館收藏,巴黎,法國

拉斐爾所畫的聖母子簡樸優美,在平和的氣雰中表現出天國的恬靜,讓觀賞畫的人彷若遠離現實,心裏往囂喧塵世所不能及的一個境界中去。《美麗的女園丁》(註1)各部份都均衡、統一與廣大的和諧,是拉斐爾二十四歲到佛羅倫斯這時期最好的代表作,他住佛羅倫斯一年之後,轉赴羅馬,一躍而為教宗的宮廷畫家,相繼畫了大作《雅典學園》、《聖禮的辯論》等等、也開始製作氈毯裝飾底稿,有大量的工作和眾多的學生,三十三歲的拉斐爾還親手畫了《西斯汀聖母》圖:畫面沒有春曉般的寧靜,背景沒有風景、沒有花朵,寬大的衣摺素描得更簡潔、戲劇化的一幕更壯闊有力。這幅畫是藝術史上最動人的作品之ㄧ,藝術的最高目標並不是藝術本身,而是表現心靈意境,或偉大的思想,或人類的熱情底使命。

文藝復興Renaissance(義大利文:rinascimento)一詞的意思是指「重生」(註2)。文藝復興時期以前,藝術作品的技法表現的並不成熟,結構、比例、動態、色彩等,藝術家們學習古文明的基礎後,在文藝復興盛期人類的藝術又走向成熟,也是藝術「重生」的過程。從藝術文化的興衰中我們往往看到藝術的初期到高峰再回落,週而復始,瞭解藝術成、住、壞的過程,人們可以從中找到正統藝術前瞻的方向。@*

(註1)由於前景細細描述花的美和背後風景環境的和諧,畫中的聖母神采不凡,但有簡樸、古牧歌式的仁慈、親切。此幅畫以《美麗的女園丁》著名。
(註2)十六世紀義大利的瓦薩利在其著作「藝術家列傳」中使用了rinascita來描述喬托、米開蘭基羅等等的藝術發展。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沒(音同「墨」)骨,是一種中國畫技法。「沒」可解釋為「沒有」,而「骨」字,一般中國畫常以墨線勾邊,當成描繪物像基礎和骨架,所以「沒骨」畫法,就是指捨棄了墨線的骨架,而直接用彩色畫出物像的畫法。
  • 壁畫是繪畫在巖壁、建築物牆面或天棚上的圖畫的通稱,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繪畫形式之一。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 台灣故宮, 故宮, 歲時吉慶, 節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宮特展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黃曆新年應景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透過精選的院藏歲時文物,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陪您過個知性蛇年。」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會說故事的圖畫」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畫」或「敘事畫」為主要展件,希望呈現「圖像」能夠超越文字描述、為觀眾提供更豐富訊息的潛力與特性。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9月推出古籍善本選粹新展:「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呈現豐富多元的古地圖世界。
評論